第10版:休闲周刊

当亚运遇上中秋

人民政协网记者 张佳琪 杜晓航 本报记者 鲍蔓华 田福良 齐波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0月13日   第 10 版)

杭州亚运会媒体村里的玉兔花灯带来了浓浓的中秋气氛。本报记者 齐波 摄

游客在杭州城市阳台感受浓郁的亚运氛围。本报记者 齐波 摄

“上午好,祝您中秋快乐!”9月29日中秋佳节,记者刚出门就收到了媒体村工作人员送来的小礼物:一个玉兔灯笼。可爱的“兔子”搭配温暖的问候和笑脸,记者心中离家千里的“忧伤”被一扫而光。同时不免期待起来,外面还有什么惊喜?

主媒体中心综合服务区里排起了长队,不少人等着领取中秋主题限量版徽章。徽章又叫作“Pin”,在杭州亚运会期间,主办方、参赛代表队、各相关机构等都会推出自己的亚运徽章,“以Pin换Pin”“Pin出友谊”成了火爆的社交方式。加入其中,记者听到旁人分享:“我今天特意来等中秋的徽章,听说造型和普通的不一样。”

等不到心爱的“Pin”也没关系,主媒体中心的中秋特色文化互动体验活动,也能让人感受与众不同的亚运会。亚组委宣传部文化教育处处长、主媒体中心文化展示主任杨允金表示,“主媒体中心将为所有媒体记者开一场中秋大‘party’。”

原来,在主媒体中心负一层,有浙江非遗展示和来自浙江绍剧团的《美猴王》猴戏表演;下沉广场提供自助饮料,为所有中外记者提供了聊天、交朋友的场所;在一层主会场,还有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精彩的歌舞表演。“他们就是朝气蓬勃和自信的代言人。”

“杭州既是现代的,也是传统的,这场沉浸式汉服表演就可略窥一斑。”杨允金补充说,“还有中国民乐合奏《彩云追月》《花好月圆》。我们希望以中秋节为桥梁,向全球媒体传递奥林匹克团结精神,画好媒体‘同心圆’。”

还有不少中外记者没有走进餐厅,而是将负一层传统篆香及香器制作技艺展台团团围住,“这项技艺是萧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制香师傅一边教授动作一边高兴地说,“没想到这么多人对制香感兴趣,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要亲自上手制作才能感受真切啊!”

晚上,西湖边身着宋朝服饰的送花姑娘、身着唐时装扮的挑花郎来了,现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听说在运动员村,一位来自也门的运动员也穿上了“白娘子”的传统服饰,体验换装的快乐,做花灯、玩投壶、抽陀螺……运动员们玩得不亦乐乎。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舞者的一举一动,制香的一搓一揉,每一个美好瞬间的定格,都是传统文化与体育盛会的奇妙交融,从杭州飞向世界。

2023-10-13 人民政协网记者 张佳琪 杜晓航 本报记者 鲍蔓华 田福良 齐波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0882.html 1 当亚运遇上中秋 50,88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