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山东:“小戏小剧”深藏大情大爱

本报记者 张文敬 雷蕾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1月03日   第 10 版)

“双燕西飞陌上逢,青云里笙歌引,花月春风……”10月24日至28日,济南市戏曲曲艺中心济南市吕剧院出品的小剧场吕剧《山伯》开启了为期5天的第十届乌镇国际戏剧节演出,在乌镇西栅景区内古色古香的昭明书院舞台,创新演绎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从装台、化妆、服装到演出呈现,演职员们仔细把握每一个细节,将山东吕剧的艺术魅力、青春时尚的小剧场戏曲面貌充分展示,让许多第一次接触吕剧的年轻观众沉浸式地感受非遗文化,感受人情之美、人物之美、人性之美。”该剧导演刘絮笑着说。作为一个“80后”青年导演,刘絮直言,要先让年轻人觉得好玩、有趣,才能在呈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上寻求突破。

“这种以现代人视角改编的‘小戏小剧’越来越受到青年观众群体的欢迎,我们也能从这种变化中感知到年轻吕剧人的创新能力。”一些老戏迷也对该剧形式内容的创新表达深感惊喜。

近年来,山东充分探索“为群众送小戏小剧”和“群众演给群众看”两种创演模式,形成了小戏小剧乡乡演、村村演的生动局面。

前不久,由山东滨州市博兴县吕剧扽腔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县戏剧团)创排的扽腔《小庙一夜》也在火热上演。“它讲述了明代典史曹鼐拒绝诱惑、终成一代名相的故事,剧情并不复杂,但寓意深刻。”观众刘一涵说。

和吕剧一样,扽腔也是山东戏曲文化的鲜亮名片。“扽腔是流传于山东的肘鼓子声腔的北路,又叫北路肘鼓子,从博兴高渡村一带起源,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博兴县吕剧扽腔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周瑞介绍,作为濒危非遗剧种,扽腔在近几十年一度处于“无剧无团”的局面,2005年才启动剧种剧目整理和剧团创建工作,其间,受人、财、物等限制,排演大戏难度很大,是小戏创演让剧团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小戏小剧时间短、取材灵活,但要在更有限的时空内构建故事,写出新意并不容易。”周瑞坦言,扽腔《小庙一夜》虽然是古典题材,但很有警世意义,深受基层群众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除故事“以小见大”外,小戏小剧在演员规模、舞台布景等诸多方面较之大戏更为精简,能够深入乡村广场、田间地头巡演,真正实现了把戏送到群众“家门口”。

为此,山东在实施“为群众送小戏小剧”过程中,不断完善政府补贴,以“一村一年一场戏”为主要形式,为群众“按需送单”;在“群众演给群众看”模式探索中,完善文旅部门提供剧本、辅导培训机制,鼓励群众在各地“百姓大舞台”自编自演,或扶持景区等采用市场化方式,打造沉浸式情景小剧,让剧目创演回归惠民初心。

在山东德州,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小戏小剧专场演出、巡回展演,《咱村的好书记》等展现乡村风情、黄河故事的小戏小剧涌现,各市(县、区)推出各类原创小戏286部,通过“大擂台”展演、社区巡演等演出途径与观众“面对面”。

无独有偶。在位于临沂沂南县的红嫂家乡旅游区,演绎沂蒙民兵英勇斗争故事的《民兵连》、展现随军医生与普通战士深厚情谊的《战地医院》等多部小戏小剧在景区古院落里展演。据介绍,沂南县组建沂蒙四季艺术团,聘用30多名本土文艺爱好者为演员,以“当地人用当地话演当地事”的方式,相继推出《民兵连》等9部红嫂故事沉浸式小剧。

“在‘常态化’展演的同时,我们还为群众演员提供演艺培训、演出指导等方面的支持,力求把剧目演到百姓心坎里。”沂蒙四季艺术团负责人燕兵说。临沂市设立了市级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专项经费,今年又组织开展“沂河之夜”小戏小剧展演50余场次。

把小戏小剧唱成文旅“大戏”,成为山东多地的积极探索。据统计,过去一年,山东深入开展群众性小戏小剧“大擂台”活动,各地组织“大擂台”1077场,参与群众约290万人次;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又陆续开展群众性小戏小剧巡演达2万余场次,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夯实了戏剧戏曲传承传播的基层土壤,为文化惠民、乐民、育民起到积极作用。

2023-11-03 本报记者 张文敬 雷蕾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2004.html 1 山东:“小戏小剧”深藏大情大爱 52,00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