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都北京走向东北黑土地,刘启芳将自己融入祖国和时代发展的脉搏,带领团队把一个个鲜活的公益项目落地乡村。办实事、解民忧、促发展,能为更多人提供贴心的关怀与帮助,是她一如既往坚守的初心。这颗赤子之心,源自理想,更源自一名政协委员履职为民的坚定信念。
“不是在乡村,就是在下乡的路上”
小雪节气过后,萧索的寒风助长了北方冬日的严寒。
呵一口热气暖暖手,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公益慈善基金会会长刘启芳再次埋头于田坎地垄间。连日来,她配合科研专家反复进行试验,希望能够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更好地助农增收。
“不是在乡村,就是在下乡的路上。”熟悉刘启芳的人,总是这样描述她的日常状态。而说起“吉心工程”,所有接受过救助的患者,都会不约而同提到她的名字。
身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刘启芳早已将吉林视为第二故乡。从小深受父辈影响的她,更是在过去10年走过的公益道路上,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生发出深厚的感情。
“那是2013年,我到吉林参加会议,偶遇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刘启芳说,当时母女俩辗转从农村老家来到城里看病。看着小姑娘乖巧的样子,她不禁从兜里掏出一颗糖递了过去。然而,小女孩只是面无表情地接受了。
后来,感受到眼前这位陌生阿姨的善意,小姑娘悄悄告诉刘启芳,收到糖很开心,但是自己不能高兴,因为“心脏坏了,一高兴就有生命危险”。稚嫩的话语,似利刃般扎在刘启芳心上。她了解到因为高额的医疗费,孩子无法接受手术,只能无奈地选择“不高兴”这种方式来守护自己的生命。
当“我得帮帮他们”的想法油然而生,刘启芳很快付诸行动。那一年,她成为“吉心工程”公益项目的首位志愿者,也成为“吉心工程”的温暖代言人。年复一年在村屯间四处奔走,只为让当地的困难心脏病患者得到及时救助。
后来,年幼的女儿也跟着刘启芳扎根吉林,成为“吉心工程”年龄最小的志愿者。在刘启芳身体力行的感召和爱心人士的不断努力下,“吉心工程”在白山松水间落地、生根、发芽,逐渐成为困难心脏病患者的“福音”,高水平的医疗救助让老百姓赞不绝口。
“根据回访和跟踪调查,被成功救助的患者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产劳作,重新过上了幸福生活。”刘启芳坦言,社会爱心帮扶就像一道微光,温暖他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日后履职为民的道路。
让柔软成为一种力量
这些年,从医疗救治到教育帮扶、品牌帮扶,刘启芳带领团队不断拓展公益行动的范围,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更精准的帮扶。
“我们开展了‘精心助农’重点地区农产品助销活动,产品销售到全国21个省市;实施乡村教师关爱行动,挑选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在边疆地区开展老人食堂项目,服务65岁以上留守老人……”过去10余年间,围绕乡村振兴、兴边富民等多个帮扶领域,刘启芳将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温暖送到了更多乡亲们的心坎上。
读小学时就开始在家附近做志愿者,后来从事社工工作,如今成长为公益组织负责人,向记者复盘自己的公益之路时,刘启芳深有感触:“能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为更多有需要的人带去温暖和力量,这让我感到幸福和满足。”
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好人……在她看来,这些荣誉的取得离不开志愿者团队每一位成员,能和一群有理想、有力量、有担当的伙伴共同走过千山万水,是自己的荣幸,更是坚持下去的动力。
“公益的路上,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刘启芳至今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冬天在献血站做公益活动时,一位爱心人士冒着风雪,专程坐了几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到现场。
“一到献血站,大哥就撸着袖子说,‘我家里人的命是国家救的,我知道献血能救更多人的命,伸个胳膊算啥?’”聊天中,大家得知,这位赶来献血的爱心人曾经受益于产业扶贫公益项目,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靠着养殖肉牛脱了贫,生病的家人也因此解了困。
“那天,很多志愿者因为大哥这句朴素的话红了眼眶。”刘启芳告诉记者,10余年公益路上,这样点点滴滴的故事和感动数不胜数,每一件都让她难忘。“感动背后有公益项目的受助者、有与我并肩工作的志愿者、也有项目的捐款人,每一个在公益路上出现的人,都带给我不一样的触动和支持。”
点滴温暖汇聚成河,也让刘启芳的内心更加柔软。作为吉林省公益慈善基金会会长,她需要让柔软成为一种力量,带领团队走得更远,为服务国家相关重大发展战略作出更多尝试与努力。
“我长期身在基层一线,深知农业农村发展的不易。吉林其实有很多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希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能帮助乡亲们打造区域性品牌,让更多人的腰包鼓起来,也吸引更多人回乡发展。”刘启芳告诉记者,未来基金会要进一步扩大乡村公益服务范围,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为乡村公益的发展持续注入有生力量。同时,希望将现有的项目型基金会升级为支持型基金会,从而对行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调研要下功夫,建言要接地气”
“可以说,政协委员这个身份,为我的公益慈善事业搭建了更大的平台,提供了更好的载体。”作为常年奔走在一线的公益人,刘启芳深知:“老百姓的期盼在哪里,我们的队伍就应该出现在哪里;社会发展的短板在哪里,我们的关注点和发力点就应该在哪里;社会治理的方向在哪里,我们的研究和项目就应该做到哪里。”
今年,刘启芳将充满“泥土味儿”的调研素材写成提案,带着很多公益人共同的期盼走进全国“两会”。她建议,要加大力度营造行善光荣的社会氛围,推动支持公益慈善事业的激励政策落实,加强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
“截至目前,所有提案都得到了相关业务部门的答复。特别是有关社会组织发展的提案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先后进行了多次交流。”刘启芳说,“希望接下来推动提案进一步落地,带动更多人加入公益慈善事业,合力搭建更加完善可信的公益慈善平台,从而让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受益。”
“调研要下功夫,建言要接地气。政协委员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肩负着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神圣使命。”谈起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近一年来的履职心得,刘启芳直言,紧跟“民声”走,才能用心用情写好“履职答卷”。“只有深刻理解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才能在民生问题上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才有底气回应百姓的民生关切;只有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补充作用,真正成为党和政府的有力帮手,传递党的温暖和正能量,协助政府为群众排忧解难。”刘启芳说。
“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需求之外,‘请进来’的调研同样重要。在充分听取专家和政府有关部门等对兴边富民、产业振兴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后,我们会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为自己履行职责提供更科学的支撑。”刘启芳表示,在未来的履职工作中,她将一如既往地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真正了解百姓所想所盼,通过大量的走访、论证和研究,提交更高质量的提案,为更多有困难的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一名合格的全国政协委员,执履职为民之“笔”,绘就服务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