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周刊

开拓中国古史研究新方法

——评李琳之《何以华夏》

张大可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11日   第 12 版)

▲《何以华夏》

精彩阅读: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认可的一个大家庭,中华文化传承绵延不绝从未中断,多元包容,这一独特的民族和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呢?作者的回答浓缩为四个字——何以华夏。

□中华大地复杂的地貌、地理,产生无数的族群与文化,这些族群与文化在有限的中华大地上反复交错碰撞,必然形成多元包容的文化。这就是《何以华夏》一书对考古成果升华出的中国古史新贡献。

李琳之先生的最新论著《何以华夏》近日由研究出版社推出。作者融汇中国20世纪以来100余年的考古总成果,勾勒创作出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上古史,起于传说的三皇时代,止于西周之灭。以公元纪年计,起于距今9000年至7000年的贾湖-裴李岗时代,止于周幽王之灭的公元前771年,共约6000年的中国上古史。作者不以“中国上古史”为书名,而称“何以华夏”,具有卓识和创新深意。题称“上古史”,重心在“史”字上,要详述历史变迁的发展过程,作者已创作了三部详述历史发展过程的“史”,即《前中国时代》《元中国时代》《晚夏殷商八百年》。作者的这部新著《何以华夏》,是对以上三部书构建中国上古史体系的一个升华、一个总结,突出一个专题内容,解读“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这是李琳之先生第一次提出,也是第一次回答这一重大历史问题。其意义就是作者首次真正揭示了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独特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认可的一个大家庭,中华文化传承绵延不绝从未中断,多元包容,这一独特的民族和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呢?作者的回答浓缩为四个字——何以华夏。作者运用考古新成果生动形象地勾勒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原族群不断向四周迁徙,四周的族群不断向中原挺进,所以形成了多元包容的民族与文化。这一形成过程如同大洋上的波涛,中心波涛不断向四周扩散,四周波涛又不断向中心聚结,作者的这一发现提升了考古成果的价值。

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形成为何是这样,作者未做出进一步的解读。笔者受其启发,大胆做一个推论,这与中华大地奇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中华大地在亚洲东南部是一个巨大的板块,东面、东南是万里海域,西面、西南是世界屋脊的大山阻隔,而中华大地的地貌复杂,大江大河、高山峻岭、丘陵、平原交错,把中华大地分割成为若干小块,因而形成多元族群与多元文化,族群的迁徙发展被限制在中华大地上,也就是在有限的空间中迁徙,因此才形成如同大洋上的汹涌波涛,不断扩散、不断聚结的交错分布、多元融合。中华大地的北方是大漠和寒冷地带,在古代只能形成游牧经济;而中华大地早早进入农业社会,又早早形成秦汉大帝国,当北方游牧最强大的匈奴南下之际,受阻于汉武帝的抗击,可以说汉匈大战就是一场古代农业文化战胜游牧文化的大战。其后蒙古人与金人入主中原,建立了元朝和清朝,入主族群只是军事的暂时胜利,经济、文化、政治,特别是人口比例,都不占优,入主中原只能被同化。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族群不断迁徙扩张,导致族群间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中华大地复杂的地貌、地理,产生无数的族群与文化,这些族群与文化在有限的中华大地上反复交错碰撞,必然形成多元包容的文化。这就是《何以华夏》一书对考古成果升华出的中国古史新贡献。

此外,《何以华夏》有两个溢出的历史价值,分说于下。

其一,开拓了中国古史研究的新方法、新领域。历史存在于一定范围的时空之中,即历史存在的两个条件,时间与空间,缺一不可。由于时间转瞬即逝,存在的原生态历史不可知。人类社会存在上百万年或更长,而已知的人类历史只有5000年至1万年,这是人类社会发明语言文学之后留下的历史记忆,我们称之为历史碎片。人们已知的历史并非原生态历史,而是史家搜集历史碎片重新拼接粘合而成的历史复制品。即一切已知的历史都是史家依据语言、文字记录的历史记忆重新勾勒的历史复制品。语言记忆的历史碎片就是古代的神话、传说,以及历代以来民间口耳相传的历史,中国古代的语言记忆留下的历史起于“三皇”的神话与传说,距今七八千年至1万年。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忆留下的历史起于黄帝为首的“五帝”时代,距今只有5000年。原生态历史只有一个版本,而史家重构的文字记录的历史可以有多个版本。我们已知的历史均为史家运用语言与文字留下的历史记忆重构的复制品历史,被称为中国全史的“二十四史”莫不如是。《何以华夏》运用考古成果重构中国古代史,这是一个新方法、新领域。

其二,《何以华夏》弥补了《史记》的不足,两者勾勒了两个中国古史版本,互为补充、互为参考。《史记》起于“五帝”,迄于西汉中叶,述史3000年,突显的是家国情怀与大一统历史观。黄帝立家建国,故为述史之始。秦汉大一统,结束夏、商、周三代天下共主与地方诸侯共治的时代,彰显的是社会进步与政治制度的发展。《史记》没有记载三皇时代,作为人类社会没有开头。《何以华夏》全书共八章,约30万字,其中第一至第五章的篇幅占全书2/3,载述的恰恰就是三皇五帝时代。《何以华夏》主旨是勾勒中华民族的形成,主要运用考古资料,所以下限至西周之灭。因为西周的分封建制与周公旦制礼作乐,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两书的主旨不同,重心不同,形成两个古史版本,不是对应,而是互补,这是溢出效应的历史价值,可以说作者非始料所及。

还有,《何以华夏》一书文风简洁明快,文笔通俗,具有普及的价值。一句话,《何以华夏》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史论著。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本人不大懂考古,所以对《何以华夏》一书关于考古的问题只字未提,仅以历史架构为说。

2023-12-11 张大可 ——评李琳之《何以华夏》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4112.html 1 开拓中国古史研究新方法 54,11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