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慈善周刊

传递关爱 生生不息

——“新长城大学生资助项目”20年发展小记

本报记者 顾磊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12日   第 10 版)

▲受助学生登上长城。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供图

2002年至2022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新长城大学生资助项目”(简称“项目”)已走过20个春秋。明德公益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新长城大学生资助项目评估报告(2002—2022)》显示, 98.94%的受益学生认为助学金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为家庭分忧”;约99%的学生获得助学金后,能够“感受社会温暖,提高社会认同”;超过98%的受助学生表示“感恩意识更为强烈,愿意在有能力时回报社会”。项目的资助能够直接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部分经济压力;通过项目的开展,学生也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爱。

2002年,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经济压力大、能力发展不足等现状,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新长城大学生资助项目。项目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为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提供新长城自强助学金,帮助他们解决部分生活费用。20年间,项目资助的学生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860所大学,累计资助14.91万余人次。

“新长城大学生资助项目是一个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资助力度大的项目。多年运作下来,对学校和学生的帮助都是非常大的,让学校尽可能多地帮助到有需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华东理工大学学生资助负责教师说:

此外,项目以“成才支持”为核心,依托高校“自强社”为组织实施平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成才支持。截至2022年,项目在100多所高校建立了自强社,助力高校培养超过1000名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管理经验的社团骨干,累计支持超过2000个社团公益项目。

作为链接爱心企业、个人和受益学生的纽带,项目汇集资金、凝聚爱心,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发展。20年里,项目捐赠总金额超3亿元,部分捐赠人已持续捐赠近20年。彭磷基、孟丽红夫妇等爱心人士及一批企业、爱心单位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据项目首批受益学生之一的范先生回忆,大学期间每年他都会准时收到2000元助学金,这对他帮助很大。有了这笔资助,加上自己的兼职收入,让他摆脱了生活的困境,并渐渐有了自信。如今,范先生也成了项目的捐赠人,为当下有困难的学弟学妹提供关爱和帮助。

“我的初衷就是希望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在接受了社会的帮助之后,能够充满自信地面对未来。我变成了捐赠人,是希望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希望他们知道,即使身处困境,他们不会孤独,社会是温暖的。”范先生说。

梁先生2003年成为“新长城·彭磷基助学金”第一批受助学子,连续4年获得资助,大学毕业后事业有成。2021年与2022年,梁先生连续向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捐赠善款,支持新长城大学生资助项目,曾经的受助学生也完成了身份的转换,成为公益的接力人和传递人。

像范先生、梁先生这样由受助者到助人者还有很多。截至2023年10月,有812人参加了“新长城自强人”月捐计划,通过每月小额定期持续捐赠的方式,支持“自强社”组织公益实践,帮助新自强人实践发展。

正如一位捐赠人表示:“这些毕业生活跃在国家各个领域,成为单位骨干、公司高管和行业专家,是职场的精英,社会的栋梁,为慈善事业、国家和社会贡献了正能量。”

项目持续致力于大学生资助领域的同时,还产出多份高质量调查报告,向公众和政府呈现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真实状况, 推动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发展。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关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持续优化项目内容,增设新长城助农奖学金,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三农”和乡村振兴实践;设立“新长城科技小院助力计划”,助推农业科技转化,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

2023-12-12 本报记者 顾磊 ——“新长城大学生资助项目”20年发展小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4159.html 1 传递关爱 生生不息 54,15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