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休闲周刊

普洱茶,古人怎样看?

茶业复兴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15日   第 11 版)

众所周知,云南是普洱茶的发源地,但那时的云南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被称为“蛮荒之地”。唐代人樊绰在《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有趣的是以前的人们喝茶是加上生姜、花椒等重口味作料煮着喝的,虽然与现在喝茶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早在唐代时期,云南就生产茶叶,只是当时没有“普洱茶”这个称呼,也没有系统的采摘方法。

明代的谢肇淛在《滇略》中说过:“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这是“普洱茶”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出现,谢肇淛认为普洱茶的制作粗略,称不上是好茶,难登大雅之堂,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那个时候,云南就已经“士庶所用,皆普茶也”,不管是有身份的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已经开始在喝普洱茶了。

到了明朝末年,普洱茶有了一定的制作方式,并且对外销售,在明朝的方以智撰稿的《物理小识》记载:“普雨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物。与六安同。按:普雨,即普洱也。”当时的制作方式就是“蒸之成团”,即把晒青的普洱茶放在蒸笼上蒸制,然后再压制为茶块或者茶饼,销往现在的西藏。

清朝是普洱茶发展的一个顶峰,那时候普洱茶已经名满天下,成为名茶,有了具体产区的划分。如清代的阮福在《普洱茶记》中写道:“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曼洒六茶山,而倚邦、蛮专者味最胜。”这就是后来我们耳熟能详的六大茶山。

不仅如此,普洱茶还有了等级的划分,有了能上台面的珍品,一个产品成名后,就会相应的出现仿制产品来“蹭热度”,普洱茶自然也不例外,如张泓《滇南新语·滇茶》写道:“滇茶有数种,盛行者曰木邦,曰普洱。木邦叶粗味涩,亦作团,冒普茗名,以愚外贩,因其地相近也,而味自劣。”可见,原来“仿制”也是我国自古有之,而且还是“高仿”,尽管如此,正品始终还是正品,它与仿制品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稍稍一验,就会“原形毕露”。

在清朝,普洱茶的样式已多种多样,如人头式、团式、膏式、饼式等,制作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采摘烘焙、揉捏、拼配、紧压等,有些方式我们至今仍在沿用。甚至在明代著名学者李元阳(白族)在《大理府志》就记载道:“点苍茶树,高二丈,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愈胜也。”这里已出现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记载,可见,古时候有些普洱茶的制作技术到今天仍在传承。

普洱茶有消食、解渴、化痰、醒酒、提神、明目等多种保健功效,如明代兰茂在《滇南本草》中写道:“滇中茶叶,主治下气消食,去痰除热,解烦渴,并解大头瘟……”清代吴大勋在《滇南闻见录·下卷》中提到:“团茶产于普洱府属之思茅地方,茶山极广……团饼大小不一,总以坚重者为细品,轻松者叶粗味薄。其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煎熬饮之,味极浓厚,较他茶为独胜。”

以上的古书简单地记载了普洱茶的功效。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功效只能通过亲身体会或是口口相传,肯定不如现在的实验研究出来的多样、精细、具体、准确。现在的科学实验,也都表明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减肥、抑菌等多种保健功效,或许这是那么多人爱喝普洱茶的原因,也是普洱茶一直能在众多茶类中占有一席之位的原因吧。

(茶业复兴)

2023-12-15 茶业复兴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4346.html 1 普洱茶,古人怎样看? 54,34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