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并提到,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然而在高校毕业生应聘时,不少用人单位却提出“第一学历”的说法,许多毕业生拿着高学历却无法找到心仪的工作。
“本以为硕士毕业能够找到心仪的工作,结果因为本科学历层次未达到用人单位要求,被单位告知不符合招聘要求。”毕业于西安某211高校的陈洁告诉记者,今年六月在面试一份自己规划已久的工作时,由于自己本科学历层次属于本科二批次录取高校,在面试阶段被告知不符合单位用人需求。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一学历’本质上是对高考炒作的延续,存在着很多非理性的因素,也是一种不适当的攀比,一些用人单位认为招聘第一学历、第二学历均为名牌大学的学生可以显示自我单位的实力。”鲁晓明认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本科与硕士培养不衔接也是导致用人单位看重第一学历的原因之一,由于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深度和系统性,也会导致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应聘者在学历上是否接受过系统的培养。
2021年9月29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答复学生提问时明确表示,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毕业于北京某211高校的黄静告诉记者,此前在找工作时,由于自己的“第一学历”是大专,导致几份简历投出后均被用人单位以“第一学历”不符合招聘规定为由拒绝。“我也没有想到,即使是名牌大学硕士毕业,也无法抹去专升本带来的印记。”黄静表示,希望广大毕业生都能拥有一个相对公平的择业选择。
鲁晓明表示,从法律角度而言,“第一学历”涉嫌就业歧视,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同时“第一学历”的限制很可能导致用人单位过滤掉一些“第一学历”虽然不是很高,但具有上进心,且事实上又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人员。
鲁晓明说,他所在的学校在当地虽然拥有较高社会认可度,但由于非名校,很多学生找工作时也会遇到类似问题。“学校方面会向用人单位多做宣传,消除用人单位不必要的顾虑,同时学校自身实力的不断提高,也能为同学们提供就业保障。”鲁晓明向记者介绍道,尤其是一些政法院校或一些院校的法学院,更应该发挥本专业优势,为社会加强普法宣传,消除用人单位的刻板偏见,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鲁晓明还提到,法律不应该做就业歧视的旁观者,可以考虑在相关劳动就业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禁止在招聘岗位中设置“第一学历”要求、在劳动者的考核晋升中规定与能力无关的“第一学历”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