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慈善周刊

《2023中国环保公益组织现状调研报告》显示——

环保公益组织具韧性 基层志愿服务有潜力

本报记者 顾磊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26日   第 10 版)

志愿者参与绿色潇湘发起的巡河行动。

“沩水东去,清澈明朗,冬日恋歌,一路同行,巡护衷情‘源源’流长……”12月22日,“巡河宝”小程序上,巡河志愿者“狮山渔夫”在长沙市拍摄了沩水河的照片并写下了上述文字。

近年来,湘江流域水质持续提升,与志愿者巡河的贡献分不开。全国各地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诸多成就,也离不开环保公益组织的持续参与。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首席专家贾峰表示,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环保公益组织建设性地参与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民政部相关统计,我国生态环保类社会组织数量约为7000家。日前,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等共同发布了《2023中国环保公益组织现状调研报告》(简称《报告》)。

调研团队通过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式,得出两个结论:环保公益组织展示出直面挑战的韧性,志愿性组织的适应性尤其明显;“倡导者”是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治理体系中基础且重要的角色,环保公益组织需加强面向公众开展宣传倡导的能力。《报告》还对主管部门、环境资助方、环保公益组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近半机构开展公众宣传倡导

参与调研的环保公益组织大多于2010年及之后成立。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之前成立的机构中,社会组织(基金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占据了较大比例。而在2020年及之后成立的机构中,工商注册和未注册的组织占比显著提升。18%的受访机构是县域环保公益组织。

《报告》发现,近半环保公益组织的首要工作领域为“公众宣传倡导”,二级领域主要是“自然/环境教育”和“公众行动倡导/动员/参与”。23%的机构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首选工作领域;7%的组织以“污染防治”议题为首选工作领域;以其他议题或工作手法为首选工作领域的组织占比均不到10%。

上述近半环保公益组织中,“公众宣传倡导”是最为常用的工作手法。

在以“污染防治”为首选领域的组织中,有一半将“生态环境法治”列为次选工作领域;在“生态保护与修复”及“气候变化”为首选领域的组织中,各有近一半(47%)将“其他手法”列为次选工作领域,主要是“社区工作手法”“乡村振兴与可持续生计”及“保护授权/托管”。

受访的环保公益组织中,年度收入在5万元以内的机构最多,但也有17%的机构2022年收入超100万元。《报告》调研团队介绍,这些机构当前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国内基金会资助和政府购买服务。

发展韧性在增强

去年12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和明善道(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曾发布《2022中国环保公益组织现状调研报告》。对比两年数据和观察,可以发现我国环保公益组织的状况有不少变化。

工作领域上,“公众宣传倡导”类和“生态保护与修复”类机构占比基本持平,“污染防治类”占比下降了3%,但“气候变化”类组织占比略高于去年。

313家连续两年参与调研机构的数据也体现了这一趋势。近八成机构在首选的一级工作领域上没有变动,另外约两成工作领域有变动的机构,以“污染防治”为首选工作领域的组织从38家下降为30家,与此同时,以“气候变化”为首选工作领域的组织增加了8家。

“环保公益组织的工作领域正随着环境议题的变迁悄然发声转换。”调研团队表示。

参与本年度调研的环保公益组织上一年收入中位数(10万元)相较于去年下降了1万元。但从两年的筹资数据来看,受调研机构上一年收入分布基本一致,主要的变动为收入在5万元至50万元(不含)区间的组织占比较去年高出近5%,而收入在50万元及以上的机构降低了3%。

在313家连续两年参与调研的组织中,近半机构2022年度收入相比2021年增长。“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国际合作”等类型的组织收入增长的占比较大;“绿色低碳企业推动”“其他手法”等类型的组织中收入下降的占比较大。

“业务领域涉及‘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国际合作’等的组织占比较大,显示出一部分专业化类型的组织面对充满挑战的外部环境,其发展韧性在增强,内容在深化,影响在扩大。”贾峰说,“以‘公众宣传倡导’为首选工作领域的机构连续两年占比达一半,一方面凸显了教育与意识的基础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社会需求依然旺盛,环境教育传播和意识提升仍有增长潜力,任重道远。”

《报告》调研团队也认为,环保公益组织应坚持做好“倡导者”,进一步链接公众,凸显其贴近大众和社区的优势。

基层环保公益颇具生命力

随着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县域公益作为一种扎根基层的新兴公益模式,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报告》以北京守望者环保基金会互联网项目“巡河宝”为例,展现县域环保公益组织的发展现状。

“巡河宝”新版本自今年3月上线,截至9月20日,共有全国各地2665个团队入驻,其中,1199个团队位于县域,其中一半为已注册的组织(如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队等),约1/3为学校团队,接近1/5为其他未注册的民间自组织。

县域基层团队的收入普遍较为微薄,但由于在县域开展河流保护等环保活动的成本较低,且县域团队普遍人员费用较低,仍能够可持续地在基层开展环保活动。报告调研团队认为,县域环保公益组织更适应资源紧张的局面,展示出了发展的韧性。

北京守望者环保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周淑芬介绍说,在“巡河宝”上活跃的县域基层环保团队具有共性。首先,认同河流保护的重要性并愿意投入,也认可“巡河宝”的理念和产品功能;第二,与政府部门、团委或者高校联系紧密,能够借助行政动员的力量或高校资源展开行动;第三,团队对于环境保护抱有强烈的兴趣,能够长期坚持开展活动。

结合《报告》数据与分析,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系副主任晋军建议进一步关注在地社群。他说:“过去30年,我国环保公益组织的发展,机构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属于核心特征。在环境治理政策和社会治理政策不断调整的背景下,这种机构化和职业化的趋势也许会出现逆转,更多没有正式登记注册的在地社群,可能会成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一个新平台,其人员构成、行动策略、治理成效也就值得更多关注。”

2023-12-26 本报记者 顾磊 《2023中国环保公益组织现状调研报告》显示——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4810.html 1 环保公益组织具韧性 基层志愿服务有潜力 54,81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