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媒体人徐靓倡导母乳喂养、母乳捐赠;10年来,她发起的“母乳爱”公益项目捐赠母乳超过10吨,救助了6000余名重症患儿,资助了8家母乳库。在“母乳爱”这家公益组织和多方推动下,母婴室变成了广州市公共场所的标配(广州市成为中国第一个重点公共场所母婴室全覆盖的城市),《广州市母乳喂养促进条例》颁布。
“母乳爱”的社会创新历程被收入近期出版的《何以为善:可持续社会创新案例集(第1辑)》(简称《何以为善》)。该书展现了8个生动案例:“香橙妈妈:农村留守妇女电商赋能”“青椒:农村教师在线教育”“为村:农村基层治理赋能”“应急平台:社会应急系统”“母乳爱:母乳喂养普及”“源众:防家庭暴力”“留守妇女就业,助残圆梦(残疾人旅游行标)”“县域企业:返乡创业中赋能女性就业”。这些案例分别来自基金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企业等。
《何以为善》以友成基金会提出的“三A三力”模型为分析框架,展现了可持续社会创新的鲜活样貌。“三A三力”模型,即通过目标驱动力(Aim)、方法创造力(Approach)和效益转化力(Action)及三者合一性,去衡量主体所创造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
徐靓说,从母乳喂养、母乳捐赠,到公共母婴室建设、母乳喂养立法,从公众倡导到政策倡导并非一开始就有清晰规划,而是在行动中不断发现需求和机遇,逐步实现一个个目标,“真正的公益人一定有一个初心,有了初心就立刻行动,开始了就会有收获。”
“母乳爱”一开始是志愿者项目,两年后才开始组织化。倡导活动切中哺乳期妈妈的痛点、可参与性强、传播效果好,因而聚集了很多志愿者和爱心人士。母乳喂养立法的想法源于徐靓与一位有法律背景的志愿者妈妈的交流,在广州市妇联的支持下,“母乳爱”首届理事长、广州市人大代表雷建威主导了政策倡导工作。目前,“母乳爱”正在探索月捐模式,逐渐进入了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初心清晰且坚定,方法专业又不断创新,行动果决、影响力不断扩大。‘母乳爱’很好地体现了‘三A’的合一性和动态发展。”友成基金会战略研发部副主任高雯雯说。
包括“母乳爱”在内,8个案例展现了社会创新者的相关特征。《何以为善》主编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房莉杰认为,对8个项目进行案例研究后发现,可持续社会创新是“外部可持续”和“内部可持续”的结合,前者指可持续地回应了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后者指项目实施主体可持续运转。
“案例集写作组观察到了‘企业社会化’和‘社会企业化’的双向奔赴。”房莉杰说,“一方面,企业不再只是通过捐款捐物表达其公益态度,而是利用其专业性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体;另一方面,社会组织通过借鉴企业的经营和治理模式,提高项目执行效率和自身管理效率。”
“企业社会化”意味着一些创新的企业公益实践路径已不同于传统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践。例如,腾讯的社会化应急项目想要解决的是目前社会化应急资源碎片化、系统效率低的问题。社会应急实验室团队基于腾讯的技术和社会价值理念,开发出了“网约式应急平台”,将志愿者、120急救系统、AED设备整合进平台,通过线下需求和线上资源的连接提高社会化应急的效率。项目在深圳市宝安区上线半年来,通过平台小程序呼救,已成功救助80多人,通过项目培训和外延项目,成功救助了130多人,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也为复制到更多城市和地区打下了基础。
“从创新主体上看,市场与社会的结合越来越多,商业行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目的商业方式成为更多主体的选择。”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谢琼说。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程芬也发现,近几年接触到的优秀社会创新案例都突破了单一主体,基本上都包含多元主体协作和跨界知识的碰撞,他们有意识地推动国际性资源的引进及与本土性资源的融合,这是一种组合演化的“积木式”创新。“无论是创新者还是推动者,他们对特定社会问题的关切和面对困难时的决心都对项目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在制定社会创新分析框架时,人是核心要素。”程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