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时间银行”互助式养老服务已经受到政府的关注,且“时间银行”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大;辽宁省沈阳市是很早就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2020年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10.8万人,占比23.24%。2017年以来,我国政府已陆续出台多份政策文件鼓励“时间银行”发展,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例如《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等,一些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动“时间银行”项目落地。
“时间银行”是一种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养老服务应用,服务内容包含居家上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十大类共计48项,每个项目标注了相应的“价格”,其价值正是“时间币”。需要服务的市民可通过线上按需下单,志愿者将点对点上门服务,志愿服务时长会转换成“时间币”,可供后续兑换服务。
2015年,沈阳市和平区八经街道宝环社区试点开展了“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2019年,沈阳市民政局在全市30个社区开展了为老志愿服务试点工作,大力发展互助式养老模式,探索设立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但实践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制度规则仍存在短板,尚未出台保障“时间银行”机构合法权益以及支持和规范“时间银行”运营的法律法规;缺少统一的数字管理平台,整体运营较为零散,无法实现志愿者服务在不同地区时间币的通存通兑;市场与社会组织参与率不高,与外部机构合作不足,未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发展可持续性面临考验。
因此,建议:
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为“时间银行”发展提供保障。首先,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时间银行”机构的合法性、准入标准、监管归属以及监管部门职责等,为“时间银行”提供制度认可。其次,从运营规范、权益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完善“时间银行”的顶层设计。最后,尽快制定“时间银行”机构的成立标准、互助服务“存、取”规范及行业管理监督政策等,确保“时间银行”实现规范发展。
制定并完善“时间银行”运转机制,扩大“时间银行”试点范围。首先,制定合理的志愿服务以及时间币标准化计量和兑换规则,科学合理地设计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其次,及时补充志愿者保障与激励措施,可采用志愿者奖励、时间币补贴以及保险服务等多种方式完善志愿者回馈机制,提升志愿者的认可度;再次,探索“时间银行”运营反馈与评估制度,对志愿者的服务水平、“时间银行”管理等进行合理评估并有效监督,不断提升“时间银行”的运营质量。最后,进一步扩大“时间银行”试点方案,在试点实践中逐步健全“时间银行”的配套运行措施。
积极推广和宣传“时间银行”,吸引更多社会主体参与。一方面,积极通过新闻、报纸、网络、自媒体等多渠道宣传“时间银行”理念,强调“时间银行”模式蕴含的友善互助与奉献精神,加深社会公众对“时间银行”非货币性、志愿服务延迟回报等逻辑的认识和理解,以吸引更多志愿者加入“时间银行”的运行和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组织形态,“时间银行”的长远发展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和推进。可考虑对“时间银行”的建设、运营提供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同时,积极挖掘“时间银行”的多方合作,与学校等教育机构合作,鼓励青少年以及高校学生群体参与志愿服务,如服务退休教职工等创新互助养老模式;与企业合作,在帮助弱势群体等方面促进更多社会责任的履行。
探索“时间银行”与金融服务互嵌,挖掘金融服务需求。要推动“时间银行”平台的个人志愿服务积分与个人信用挂钩,构建个人信用综合管理体系。金融机构可与“时间银行”平台合作,利用个人信用综合管理体系,发掘新的客户资源及其金融需求,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的辐射范围和客户基数。金融机构还可利用“时间银行”的养老服务优势拓展养老金融业务,推动与政府智慧养老平台、志愿者平台、养老机构信息管理平台等外部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合理推介养老金融服务产品,与具备需求的客户进行有效对接,帮助“时间银行”参与者实现个人金融资产的积累,满足其金融服务需求。
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提升“时间银行”运营效率。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对个人“时间银行”账户的管理,降低“时间银行”账户信息维护中的操作风险和运维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用户需求挖掘,通过分析用户信息与志愿服务进行有效匹配,提升“时间银行”服务质量。特别是要尽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全市、全省及全国性的“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时间银行”统一管理和信息的互联互通,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时间银行”的组建与管理提供指导与帮助,进一步推动跨区域资源信息整合,也为跨区域的“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通存通兑提供技术支持。此外,要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时间银行”与其他信息管理平台与经营主体的对接,如医院、社区及养老院等,为互相嵌入服务实现共赢提供便利。
(作者系沈阳市政协委员,沈阳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