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是新时期建设教育强国的精神内核,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指向在于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在强国建设过程中,爱国主义是基本的精神理念和价值支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颁行为契机和保障,需要我们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课后服务或社会服务中去。国民教育体系,既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渠道,也是重要阵地。
把爱国主义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大中小幼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思想政治课自身的知识逻辑,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相关章节中去。在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的开设过程中,通过有机融入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活动与考试中去。当前时期,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新教材编写、高中教育阶段教材修订,以及大学教材选定和审定的过程中,要把爱国主义作为内容关注点融入进去,使爱国主义教育做到有教材可依,使其在教育教学内容中有明确的体现。推进爱国主义融入课外活动。在大中小幼的课外活动、户外活动,或者在学校举办的各种主题教育、研学旅行、社会服务中,有意识挖掘爱国主义的切入点,并基于这些切入点挖掘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活动中、在体验中、在沉浸式的教育环境中体验到爱国主义的情感。在学校的课后服务、课外活动,以及大学的社会服务中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形成结合点。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具身学习,既体验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磨炼爱国主义的意志又实践爱国主义的行动。
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共享链接机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需求,以及所在学校或培训机构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状况,分别确定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抓手、重点内容,以及采用的具体手段,基于不同要素的多元组合,形成独具特点、丰富多彩,又因地因校因人制宜的教育模式,以此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的协同体系,充分发挥不同教育机构的优势,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系。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具体特点,以及所在外部环境的具体情况,增加爱国主义教育在不同的教学主体之间的连结,形成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同时,也要结合爱国主义与现实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解决他们实际的思想困惑,以此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的隐性课程,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将爱国主义有机地融入校风教风学风及校训中。爱国主义既体现在学校物质文化、品质塑造之中,也体现在精神层面、文化宣扬建设之中。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尤其是少先队、共青团以及党组织的活动中,要结合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进去,达到爱国主义教育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效果,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学校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要结合区域历史文化传统,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共享和联动机制,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在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中,学校有意识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得主动观察、体悟、思考、践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做到爱国主义教育知情意行的统一。
总而言之,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是基本渠道,学校教育是重要阵地。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打造高质量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