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我艺术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年。2023年12月12日,我第一次主演的京剧电影《安国夫人》成功登上全国大银幕。这部电影是由李瑞环同志执笔编剧、国家京剧院2014年创排的一部新编历史剧,取材于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的故事。它综合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逻辑性,把梁红玉这样一位历史真实存在的具有家国情怀、智勇双全、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形象鲜活地勾勒出来。对于演员来说,特别是京剧演员,一生中能有一部符合自身条件的剧作是难能可贵、可遇不可求的,所以我很幸运。
《安国夫人》经过4年的筹备拍摄制作,将LED数字虚拟影棚拍摄技术应用于京剧电影摄制之中,打造了国内首部现代数字电影艺术与传统京剧艺术相融合的京剧电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多次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京剧电影《安国夫人》的拍摄初衷是在遵循京剧艺术本体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电影语言让视觉画面更贴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普及宣传推广京剧艺术,进一步吸引观众走进剧场观看现场演出。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次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探索与尝试,无论是在京剧史上还是电影史上都将留下属于这个时代文艺创作的印记。
京剧电影不同于舞台演出,在讲好中国故事,对京剧艺术的唱、念、做、打、舞等特征集中展示外,电影的画面、镜头也为服装、容妆、道具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空间。电影上映后,我就收到许多观众对梁红玉人物造型的称赞。其中,一个4岁的小姑娘在看电影时说:“穿红色衣服阿姨头上戴亮晶晶的好好看”,这或许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其实,在电影公映前,我十分期待但又有几分忐忑。大家能接受这种虚实结合的形式吗?年轻观众会喜欢京剧电影吗……带着种种疑问,京剧电影《安国夫人》如期在北京、天津、淮安、山西、上海等地上映,接受广大观众的检验。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向在现场的观众问一句“大家接受这种高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拍摄的电影吗?”大家热烈的掌声以及肯定的回答,总令我心潮澎湃。还记得北京首映式后举行了专家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剧本创作的时代性、人民性和真实性,戏曲与电影的融合,传统艺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内心感到十分安慰。
让我感动的是,在上海路演现场,尚长荣、张洵澎、计镇华、陈少云等多位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家到场观影并表达了对电影的关注与喜爱。我的恩师张洵澎还专门携昆曲澎湃艺术研习中心众弟子送来祝贺花篮。尚长荣先生说,这是一部文武昆乱、生旦净丑精彩表演融为一体的、动人的、精彩的、中国式的京剧电影。张洵澎老师也说:“从京剧《安国夫人》创排伊始,我就在关注,这是一部文武双全的好电影。”计镇华先生更是祝贺我们成功了。92岁高龄的上海作曲名家沈利群先生观影后更是对我的努力表示称赞,说我塑造的梁红玉很成功!前辈老师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受到很大的鼓舞,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京剧艺术的信心。
不只如此,因为这部电影,我还与很多“90后”戏迷观众成了朋友,大家因戏结缘,因戏感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武汉宣传时,一位人民子弟兵护士为我送来了她的礼物——一面锦旗,作为演员收到鲜花、礼物、掌声都是很常见的,锦旗却是我第一次收到。她说:“我是一名医务人员,锦旗是我们表达崇高敬意的方式,今天也要把这面特殊定制的锦旗送给您,您塑造的巾帼英雄梁红玉是我平凡生活中的一束光,帮我战胜了很多困难,感谢您如今又带来了这部好电影。”还有一位戏迷朋友,在电影上映的那一天,她为我们带来了一份珍藏多年的礼物——2014年京剧《安国夫人》首演至今的戏票到电影上映的电影票。她说:“《安国夫人》伴我成长,同时我也见证了京剧《安国夫人》从首演、京剧艺术节、进校园、全国巡演、秦腔移植、‘像音像’工程录制直至电影上映的一路历程。”
作为一名京剧演员,电影带给我太多新的学习和体验,24小时两个城市三场路演、抖音直播第一次尝试与观众线上互动等,都让我深切体会到戏曲的根深扎于人民群众之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我希望可以通过我的努力,吸引更多观众走进戏曲的殿堂,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