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周刊

问道东昌湖

田庆丰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2月05日   第 12 版)

我的家乡曾经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位于冀南平原,没有山,没有河,也没有矿产。除了星罗棋布的村庄,就是广阔平展的黄土地。黄土地看多了,我以为中国北方都是这样:冬初黄土连天,春末狂沙弥漫。可是在孔繁森纪念馆前,面对只有几步之遥的东昌湖,我才发现自己以前的想法是一个无知的偏见。东昌湖垂柳依依、碧波荡漾,有万种风情。一碧万顷的水面上扁舟几叶,如在画中,简直就是我梦里的江南美景。回头望望孔繁森纪念馆,庄严肃穆、气势辉煌。此时我忽然有了这样的想法,如果孔繁森还在,如果这里是他的家,归隐于此,岂不是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如果再给他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会不会选择离开西藏回家,泛舟东昌湖上?

孔繁森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他1979年7月赴西藏时作了一副对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没想到一语成谶,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誓言。1988年他第二次赴藏,1992年底二次调藏期满后,继续留在西藏工作,任阿里地委书记,1994年以身殉职。他去世的时候,留下的两件遗物,一是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面积相当于2个山东省,而人口仅有6万,地广人稀,常年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我在想,对于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来说,到高原连呼吸都困难,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孔繁杰两次进藏,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二离桑梓独恋雪域?

我想他肯定有自己的道理。山东是孔孟之乡,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孔繁森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硕果。如果再有选择的机会,是归隐江湖还是陈力就列?从表面上来看,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是可以选择归隐的,比如陶渊明等,但真的是两者皆可吗?

孔子四处奔波去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四处碰壁,一次他让子路去打听渡口,遇到两个隐士,隐士对子路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但孔子却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进与退的现实虽然存在,但我们文化传统的主流却是孔子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担当精神。所谓的进是进,所谓的退在很多时候也是进。历史上,许多归隐的人并没有放弃家国情怀和天下使命,只是“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着时”而已。

其实,在我们优秀的主流传统文化中没有真正归隐的选项。“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而且在危难时刻能够屡屡转危为安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多少优秀儿女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多少优秀儿女报国不惜身。我想,即使再给孔繁森一次选择的机会,他肯定还会选择以身许国、留在西藏。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孔繁森精神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结出的果,更是共产主义道德滋养的结晶。

这就是孔繁森坚守雪域高原的道——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仰。每当翻开党章重读一些句子,都能感到这种理想的美丽、纯洁和神圣。这种理想的美正如张承志所说:“甚至我总是从中捕捉到了古代中国的烈士之风。那种布衣之士的、那种弱冠轻死的痕迹,从少年时代就留在心里,不肯磨灭。百余年来,除此我们还有什么遗产。愈是在他们合唱最热之际,我愈是沉湎于共产主义理想的美感。”

孔繁森是火炬,是灯塔,清晰地照亮一条连着传统又通向未来的大道。那是祖辈筚路蓝缕所开辟的,从井冈山到延安、又从西柏坡到北京的寄托着老百姓无限希望的康庄大道。

2024-02-05 田庆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7092.html 1 问道东昌湖 57,09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