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以基础教育为基点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薛二勇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2月07日   第 10 版)

基础教育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每一位老百姓直接感受到的教育,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在办学过程中要根据社会发展形势、人口出生率变化和人民教育需求转变,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建立灵活应对人口变化的机制,根据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做好前瞻性布局,逐步有序地去调整发展的方向和格局。当前,我国人口出生率已经出现了下降态势,出生人口的绝对数也在降低,因此,在学校建设中,需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及时根据区域的人口聚集状况、产业布局、行业分布,合理规划好学校建设,严格新学校的建设,增加阶段性的改扩建,满足阶段性人口变化的起伏需要。

学校建设过程中“城市比较挤、农村相对空”的问题逐步显现。且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该问题还会更加严峻。因此,城市要保障更多学校参与扩建,以满足随着城镇化人口增加而带来的教育需求的增加。同时,要以审慎、科学的态度对待学校农村布局问题。一方面要重点关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规划、布局,可以通过学校的集约化管理,提升农村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质量;另一方面,要注意对闲置学校的改建和改造,建立农村教育的托育体系。或基于人民文化的需求、老有所学的需求,使闲置学校成为老年教育的实施场所。还要引领农村学校转型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堡垒和阵地,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最后,要改变传统的基础教育编班方式和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可在部分地区探索试行小班化(20-25人)教学,以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探索。

要在普通高中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职业教育多类型体系建设的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逐步降低学生的升学压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依据学生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鼓励各基础教育学校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实施,推进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形成统一标准又有特色差异的课程体系。加大力度建设老百姓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打破基础教育以升学率为评价办学好坏标准的片面认知格局。实行学业评价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相结合的制度,逐步弱化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接受适合自己的高质量教育,形成学业成就、关键能力、综合素养的统合发展。最后,基础教育要主动对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瞄准国家建设战略需求,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形成相互衔接、支撑和贯通的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发展道路。

开拓家校社协作新格局。首先,家庭和社会要为学校教育的开展创设良好氛围,支持学校的教育改革发展。同时,学校也要主动地走出校园,积极参与到所在社区、村镇、街道的发展之中,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实践、参与实践。要发挥学校在专业知识、科学普及、文体活动等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区域文化优化、家庭教育高质量开展及社会文明风尚新塑造的重要阵地。

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新的一年,我们既要深挖基础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规律,依据规律办学,同时也要依据社会发展形势变化,不断调整、优化政策,形成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机制。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2024-02-07 薛二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7205.html 1 以基础教育为基点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57,20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