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教育在线

教育部举行座谈会 听代表委员声音

——“两会”在即,看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如何把握教育的三重属性

本报记者 朱英杰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2月28日   第 09 版)

二月二日,教育部邀请部分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举行座谈会。图为座谈会现场。 (图片源于教育部官网)

■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根本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深刻认识教育强国的主攻方向和战略布局,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战略思维,书写好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首先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更加突出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坚定不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强国重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不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搞不好,一些鬼才、奇才、怪才等个别现象代表不了高等教育的教学成果,只有基础扎实才会人才辈出。”长期在高校工作的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王黎光言语犀利。近年来,他除了对文化艺术领域建言献策外,还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及美育教育等方面问题特别关注。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王黎光介绍说,1949年以来,中国的美育教育模式基本是照搬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不是坏事,但我们必须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探索出孕育‘民族魂’和‘家国情’的中国式美育体系。”

全面发展的“人”是基础,实力过硬的“才”是希望。对于全国人大代表闫大鹏而言,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是他一直以来的不懈追求。在座谈会召开前不久,他刚刚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了“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对他而言,这是无尚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一段讲话令闫大鹏印象深刻。在座谈会现场,他为进一步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建议:企业、高校等各方要落实培养责任,创新管理办法,打造良性竞争氛围,在卓越工程师中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项目管理制度;不断优化考核激励机制,对企业、高校、导师、学员进行差异性、针对性激励,提高培养积极性,激发卓越工程师队伍的创新活力。

■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落地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对“三位一体”战略颇为关注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高松在座谈会上表示,自己在去年提出的进一步加大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的建议,得到了教育部、财政部和基金委等部门的重视,在实践层面也得到了一些推进落实。高松表示,今年仍然心系教育科研人才培养问题。他特别建议要进一步深化和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科技自立自强。

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院士也表达了对高精尖人才培养问题的关注。基于长期的医学人才培养实践经验,他建议: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建立特色学科新赛道,对地方医学院校特色学科争创一流予以优先支持考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提出‘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大模型的智能涌现将为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的战略布局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深入推进,我国3亿师生的规模优势和协同创新效应将充分发挥,我们将在教育大模型的国际竞争中优先实现超越,探索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强国新路径!”连任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以生动的教育数字化实践案例为依据,在座谈会上表示:随着大模型的智能涌现,教育事业发展必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提高上定可以大有作为。

连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德兆同样长期聚焦自己实践的领域,委员履职期间他曾连续五次递交了关于产教融合的提案。今年围绕增强产教融合优质资源、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等工作,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建立高职院校购买行业龙头优质实训实习资源长效机制;建立龙头企业委托高校产学研服务长效机制;鼓励市场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深耕产教融合。

“建议在全国建设若干个以设区市为核心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先锋区。”据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常州市副市长蒋鹏举介绍,常州是全国首批、江苏全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如教育部考虑设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先锋区,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走在前、做示范’的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克服一切困难,积极争创先锋区,在以上方面不断探索、踔厉创新,努力打造经济较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常州样板,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蒋鹏举如是表态。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倾听群众呼声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城乡一体化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

“其实,对于群众来说,最希望‘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人大代表那里得到验证;而对于人大代表来说,自己提出的建议能够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和激励!”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鞍山市第十三中学语文教师官启军的一席发言动情又热诚。

原来,她提交的《关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建议》《关于提高教师教龄工资的建议》《关于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创新的建议》等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这让她备受鼓舞。新的一年她期待自己可以更多地在地方教育治理中发挥作用。“讲好教育故事一直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使命。希望各省市能够逐步建立起成熟的代表委员参与、列席当地教育工作会议的体制机制。以充分发挥代表委员联系群众的作用,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官启军动情地说。

在同样身处教育实践一线的全国政协委员,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赵海兴的眼中,“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坚定不移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关心教育就是关注民生。”赵海兴的话语掷地有声。

去年,赵海兴与其他政协委员在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国家层面支持青海建设国家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培训基地的提案》和《关于支持青海等高海拔农牧区加快实施智慧教育的提案》。其中第一项提案已被纳入2024年青海省教育厅的重点工作,即将启动实施。针对青海教育存在的底子薄、基础弱、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难题还很多等问题,赵海兴表示自己还期待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多发声。

“建议实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在国家层面实施‘援青千名教师支教计划’,组织内地优秀教师到青海支教,带动和培训当地教师学习先进理念、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实施基础教育师资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以数字教育为手段,对农牧区教师进行为期3—5年的全员定向‘互联网+’培育计划;考虑农牧区中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空间思维能力训练不足,理科思维普遍薄弱的现状,建议试点建设沉浸式教学实验室,更好地培养学生理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赵海兴如是建言。

2024-02-28 本报记者 朱英杰 ——“两会”在即,看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如何把握教育的三重属性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7848.html 1 教育部举行座谈会 听代表委员声音 57,84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