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马面裙为代表的“新中式”服装销量剧增,“汉服”“中国风”成为时尚新潮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培育国货“潮品”等为新的消费增长点。不少全国政协委员也关注到中华传统服饰在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约请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都海江,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一同畅谈,说说他们对构建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的建议。
一件“不约而同”的提案
“我发现,自己的提案和都委员的其中一件提案是一样的。”任万平告诉记者,“两会”前因为各自忙于工作,与都海江没有来得及沟通交流,直到上会了才发现两人不约而同地提交了相似的提案——建议制定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体系。
这两件提案看似巧合的背后,是两位院长对参观故宫博物院游客的细致观察。
“现在到故宫去,会看到很多穿着‘皇帝’‘皇后’服饰的游客,也有的穿着所谓的‘汉服’;故宫东华门外的那条街上,近两年也兴起好多服饰租赁的店铺。”都海江说,这些传统服饰以黄瓦红墙为背景,拍出的照片效果更好。
任万平表示,新时代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扶持和推广,文物博物馆专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潮”在各个领域兴起。人民群众自发形成的“汉服”热,是对传统服饰的热爱,也是对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中华节庆礼仪服饰迫切需求的体现。
“但是,这些服装租赁店能提供的服装款式有限,也不够规范,可能会对喜爱传统服饰的游客造成误导。”都海江说。
同样的忧虑,任万平也有。她说:“有的家长给小朋友穿搭上传统服饰来故宫,结果让孩子梳的是‘两把头’,那在过去是成婚妇女才梳的发髻,这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偏差。”故宫来的两位委员,也正因这种现象,感到需要对中华传统服饰进行系统性的规范,让人们在喜爱的基础上,知道如何正确穿搭。
服装的背后是文化自信
都海江注意到,每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的服饰都代表了各自国家的符号。故宫也经常接待许多外国领导人来访,从他们身上的服装就能判断出来自哪个国家,比如印度、菲律宾、沙特阿拉伯等。
“改革开放以后,西服涌入中国,如今在一些重要场合,特别是外交场合,我们的领导人、代表团还是身穿西装。”都海江认为,应该制定出能够体现出中华五千年文明、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服饰,在一些重要外交场合、国际会议上穿着,来代表中国的形象。“尤其每年‘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有许多外交官,这种国内重大的政治场合,也应该有一套能够代表今天中国文化自信的服饰。”都海江说。
“假设再过200年或多少年后,回过头来看21世纪中国人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其实外在最直观的就是服饰。”任万平说,我们当代人看古代的绘画,每个朝代都有各自代表性的服装风格,能通过服饰来判断是唐代、宋代还是明代、清代。
早在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就提到关于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饰。
“但是在2017年时,如果谁在路上穿马面裙或者别的传统服饰,大家会觉得很另类。”任万平称,当时的中国社会没有形成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利用氛围,推广起来就有些困难。“7年后的今天,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中国人也越来越有传统文化自信了,所以故宫会有那么多人穿着传统服饰去照相,有的时候我们上班时都以为是穿越了。”任万平笑道。
在任万平看来,国家现在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其实服饰就是最直接、最鲜明的落脚点。
最适合中国人的传统服饰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我们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有56个民族,难道还提炼不出中国人自己的代表性服饰吗?”都海江说。
对此,任万平也表示认可,她建议:“在前期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传统服饰的文化理念,提炼具有代表性的色彩、纹样,作为节庆礼仪服饰的设计灵感;另外,还可综合少数民族图案特色加入其中,代表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其实古代社会的服装是有体系的。”任万平告诉记者,“咱远的不说,只说清代。朝服是最高等级,供重大典礼的时候穿着;节庆的时候穿的叫吉服;比吉服更轻便些的是常服,类似于我们当代的商业便装,各种服饰的风格是趋于一致的,都有一个总体的灵魂在。”任万平认为,今天设计当代人穿的传统服饰,也可以按照场合的隆重程度不同,设计不同款式的服装,比如重大外交场合、日常节庆场合,以及个人的结婚、升学场合等。
“我们现在正式场合所谓‘穿正装’的西装,版型是按照西方人的身材比例设计的,并不那么适合中国人穿着。有些同志穿西装不好看,但穿上中式服装就能撑得起来。”都海江说。
记者注意到,两位委员日常都穿着中式服装。“你看我这次参加‘两会’,穿的中式服装受到了同组委员的夸赞,都觉得好看。”都海江觉得,中国传统服饰更适合中国人的体型,所以穿上中式服装,好看还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他觉得舒适。
“是的,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体型,在保留文化特点的同时满足实用性,让传统服饰充分地和当下生活有机结合,做出创造性转化。”任万平说。
传统服饰需要顶层设计
“北京奥运会和冬奥会上礼仪服饰都很好看,但那是一过性的,没有形成作为这个时代中国人形象的表现。”任万平说。
“这是一个长久的系统性工程。”两位委员都表示,从图案、样式到色彩、材质,再到春夏秋冬四季、老幼男女群体,需要国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负责组织,整合全国传统服装服饰文化研究的相关科研单位,包括文博、服装等行业的专业研究机构,来进行传统服饰体系的制定。
都海江说:“当然,这种传统服饰也不用一下子全面推广,可以先从外交领域开始试行,外交人员面对的是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在正式的外交场合穿着自己国家的代表性服饰是有讲究的,也能成为一个推广中华传统服饰的切口。”
任万平建议,要充分与服装服饰专业高校合作,与服装产业行业协会合作。“借鉴两次奥运会时服装服饰的设计遴选和生产制作等流程,调动整合全国研究、设计、制造等相关领域,从服装服饰的文化、设计、制作等方面充分考虑,形成切实可行、可以推广、可以实用的服装服饰。”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