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中国人有着热爱美食的悠久传统,各地也有不同的小食点心,但专用于茶事、茶席上的并不多,以致很多茶会前,茶人一想到配茶点就想到日本的和果子。
和果子确实做得非常美,从口感到形状,配合不同的季节,茶品实在招人喜爱。但是,和果子是为了搭配日本茶而诞生和发展的,它的口味、甜度也是根据煎茶、抹茶的口感来设计的,如果直接在我们的茶会中应用会有不少不适合的地方。有的和果子口感偏甜,在我们品用岩茶、普洱茶时,会瞬间改变口腔的感觉,使茶汤出现涩、苦、枯的感觉;在品用清香的绿茶、白茶时,茶点的甜味压制住了茶汤的甜醇。
中国的六大茶类产于不同的地区,这些地方都有不同的食物特产,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节令里应季成熟的花卉、植物的特点来设计、制作茶点,并且配合不同的茶品口感来使茶汤与茶点相得益彰,令茶事的审美更为全面、参与者的愉悦度更高。
故此,我们创作了一系列茶点,运用传统养生食材、食用花卉、香料命名为“华食”,即中华的茶美食之意。希望抛砖引玉,带动中国茶人创作更多、更好的适合中国茶的茶点。
例如这款晤春,就是用紫糯米、牡丹花和橄榄油做成的。用牡丹花入食,也是我从古籍中得到的灵感。
“自唐则天已后,洛阳牡丹始盛”,是《镜花缘》里的一段传奇。牡丹可入药,又最早见于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
而苏东坡不仅写牡丹,也大快朵颐地吃牡丹。他的《雨中看牡丹》有“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的诗句,可见,诗人不忍心牡丹凋谢在污泥里,索性用酥油将它们煎炸着吃。
后来明人高濂《野蔬品》里说将牡丹做成凉拌菜,也就是宋人称之为“生菜”的方法:从整朵的牡丹花上撷择干净、完整的花片,加以清洗,然后在滚开的沸水里快速焯一下,再放入凉水中稍微浸一会儿,捞出之后还要裹在纱布内拧干水分,必须这样处理,花片才能颜色不变,鲜艳如在枝头,同时口感脆、嫩,却又不至于软烂如泥。
而我在制作晤春时,则根据时令和食材,又做了些许创新。先将新鲜牡丹花洗净晾干、切丝,而后将紫糯米入水浸泡半日后蒸熟,加入橄榄油、糖霜、牡丹花瓣,同揉成条状或圆球状。搭配上茶饮,清新淡雅,味道刚刚好。
我还试做了一款卷春,方法更加简便易得,购买现成的新鲜山东煎饼(原味),将柔软的地瓜干,切成细丁的橙皮卷入成筒状,切为小段,用竹针裹扎起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