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意周刊

民盟天津市委会调研关注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

预制菜不可怕,也可以很方便很健康!

本报记者 张原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3月18日   第 05 版)

“预制菜就是隔夜菜”“预制菜就是不健康的代名词”……一段时间以来,科普不足、网络以讹传讹,一度让公众“谈预制菜色变”。在不久前召开的天津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期间,民盟天津市委会提出应正确看待预制菜,为其“正名”。

预制菜指通过工业化、标准化加工生产的成品和半成品菜肴,由于其省时方便特性,受消费者青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民盟天津市委会调研了解到,目前全国多省市相继发布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各地选择地方原料供应充足、饮食文化底蕴深厚、冷链物流发达地区,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为经济注入新活力。

“我买过四川的烤鱼、安徽的臭鳜鱼、潮汕的牛肉丸……”讨论中,不少民盟界别政协委员都表示很喜爱这些预制菜,但最近的手机自媒体宣传让不少人不敢买、不敢吃预制菜,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委员们认为,“科技狠活”让不少群众谈“预制菜”色变,原因在于国家和地方缺少预制菜相关技术规范及标准。

“标准是规范行业发展、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预制菜没有国家或行业标准,仅11个省制定了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大部分地区目前尚未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及标准法规。”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会常委田强认为,缺少专项监管是让群众不放心预制菜的原因之一。

同时,预制菜行业处在餐饮和工业的边界,进入门槛低、可复制性强、规模小的企业多,其生产加工过程涉及采购、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因此,预制菜产业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新兴产业,需要尽快建立与之相对的监管机制。

民盟市委会调研组认为,目前,科普教育不足,也导致消费者对预制菜认知存在误区。

不久前,预制菜进校园引起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在采访中,普通消费者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不知名厂商信誉是否有保障、产品是否在保质期、添加剂是否有人监管、产品新鲜度是否合规等,还有个别老年消费者甚至认为“预制菜就是隔夜菜”。可见,如果能够正确科普预制菜知识,同时建立严格的制度约束,预制菜在品质、安全、营养方面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针对当下预制菜领域企业素质良莠不齐、产品质量差异大、同质化严重问题,民盟天津市委会建议尽快制定符合本市特点的规范标准,保证行业健康发展。同时,从准入、行政监管、行政指导和行政处罚等多方面完善监督机制。针对全产业链特点,加强全链条监管,压实日周月风险排查管控。在扶持优质企业的同时,加大违法打击处罚力度,夯实企业主体责任,如要求企业公示预制菜品信息,落实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预制菜是融合创新产业。田强建议加强科研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融合,利用科技手段补短板,提质量。创新开发特殊人群的新型预制菜,从而开辟细分市场,针对医院、养老院等饮食需求研发产品。

针对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调研组建议通过科技改进产业短板,提升自动化水平、加强标准化管理、引入新技术、夯实追溯体系。在监管方面,可通过科研投入,将高科技、高水平的手段应用于产业监管的各个环节,实现预制菜产业的监管创新。政府部门要鼓励成立预制菜行业协会,通过制定标准、开展培训、资源共享等方式引导企业创新,促进预制菜全产业链发展。

2024-03-18 本报记者 张原 民盟天津市委会调研关注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9086.html 1 预制菜不可怕,也可以很方便很健康! 59,08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