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意周刊

代表委员建议:

守好质量关,让校服成为穿在身上的“美育教材”

本报记者 奚冬琪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3月18日   第 06 版)

校服,这件看似普通的服饰,实则承载着多重意义。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健康与安全,更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审美浸润的重要载体。因此,校服问题早已超越简单的穿衣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从充分发挥校服美育浸润功能、保障校服公平开放的市场供给和安全质量管理等多个角度发表建言,为打破校服区域发展不平衡、汇聚各方合力推动中国校服高质量发展、服务“立德树人”“人民满意的教育”出谋划策。

中小学生日常穿着的校服,天然具备审美浸润的特性。为呼应《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充分利用校服的审美浸润优势,促进校园美育内容与形式的拓展创新,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建议,中小学应重视挖掘传承校园文化,推动美育浸润深入校园生活的每个细节。以校服为例,不仅在功能上要穿着舒适、适合运动,在面料上要生态环保,更重要的是各校在设计上要注重美学元素。如从颜色到款式都要有充分的辨识度、要与校园环境等有关文化元素相契合,开发延展校园服饰礼仪文化、服装设计与审美、服饰文化与品德等契合,从而以校服为载体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提升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宋亚平表示,普惠提升全国中小学校服审美与质量水平,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应该汇聚各方力量,消除区域分割和隐形壁垒,让质优价实的高质量校服在全国市场中开放流通;同时通过促进乡村校服与美育公益发展,鼓励校服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乡村教育公益,以帮助缩小城乡间的美育资源差距。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建议,应当发扬中国传统教育中服饰与礼仪结合的优秀传统,结合现代中小学美育教育创新发展需要,让校服变成穿在身上的“美育教材”,将美育德育融入学生日常校园生活,提升中国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审美能力。

自2015年以来,国内校服监管工作长足进步,已基本覆盖正规校服采购各个环节,但仿冒校服仍时有曝光。对此,代表委员建议各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出台相应办法,严厉打击“仿冒校服”。

杨朝明表示,要守好校服质量关,保证中小学生能穿上安全健康的好校服。建议市场管理等相关机构要加强部门联动,全面积极主动地加强校服监管工作,杜绝各种形式的校服质量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校服,为学生家长创造一个能放心购买校服的安心消费环境。

“学生健康安全无小事,不能让中小学周边的‘假校服’游离于监管之外。”宋亚平说,在出现过假冒校服的地区,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公众积极举报制售假校服等违法违规行为,重拳出击遏止假冒伪劣校服的市场流通。

针对各地校服供给质量与管理水平严重不平衡的问题,杨朝明建议,校服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校园文化消费产品,在各地制定校服管理政策时,应尊重学校特定气质文化需求,结合客观实际,避免采用简单的“一刀切”政策。另外,校服采购应增加学校、家长甚至学生在校服采购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以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促进各地校服质量提升和采购公平,切实提升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

2024-03-18 本报记者 奚冬琪 代表委员建议: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9092.html 1 守好质量关,让校服成为穿在身上的“美育教材” 59,09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