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使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今年前2个月经济成绩单显示,工业、服务业、消费、投资等指标齐头并进、同步回暖,我国经济“起步平稳”,延续了回升向好趋势。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不确定性、复杂性、严峻性加剧,国内经济还存在内生动力不足。要贯彻落实好全国两会精神,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等手段,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1-2月份数据来看,企业整体运行良好,反映企业信心预期企稳。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比上年12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特别是服务业增势向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8%,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8.1%。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2.3%。三是投资增速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特别是民间投资实现正增长(0.4%),东北地区投资增长加快(13.8%)。四是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8.7%。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7.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6%。数据还显示,今年前2个月就业保持稳定,消费活力不断释放,居民信心回升。
从总体来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而且出现分化趋势,世界贸易下降,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复杂态势。一是外部不确定性影响了我国外商投资。二是发达国家的利率水平处于高位,世界经济风险、金融风险加剧。三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分化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复杂使得各国货币政策调整不确定性增加。此外,我国经济内生动力和预期还存在不足。一是投资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西部地区的投资还是负增长;二是商品零售速度增长还较为缓慢;三是从预期来看,工业企业经营压力仍然较大,仍面临订单不足、成本上升等问题。
1-2月份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表明,各项经济指标平稳回升,虽然内生动力还不足,但是随着宏观组合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经济内生动能继续修复,发展质量将不断改善。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不断提升创新水平,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不断增加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加我国R&D强度。我国2022年R&D强度已经达到2.66,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然而,我国的TFP(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较一些发达国家而言,还需要持续提升。二是改善我国R&D结构,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水平。三是不断拓展我国R&D的来源渠道,持续支撑我国R&D的提升。鼓励社会各界增加R&D经费投入,保证R&D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从制度层面来规范社会各界资金投入到R&D,从所得税减免、信贷支持等多维政策、等优惠政策来鼓励社会各界资金的投入。
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健,特别是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进一步改善社会预期。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水平来改善社会预期。未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适当增加政府公共支出的规模,通过不同的财政政策组合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政府不仅需要考虑对私人部门生产有帮助的公共支出,如政府的生产性公共支出,包括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出;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增加能够提升私人部门信心的支出,如政府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这些不仅可以增加私人部门的福利水平,同时可以影响私人部门的预期,从而来改善社会预期。
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吸引力,进一步稳定我国进出口水平。一是坚持在扩大内需战略中,实现高水平的外需扩大战略,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大服务贸易的制度型开放,关注产业链转移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发展数字服务贸易,设立数字服务贸易示范区,支持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培育壮大服务贸易主体,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经济。三是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完善跨境电商结构,加大B2C市场,推广跨境电商的人民币支付。
进一步稳定就业市场,特别是青年人就业。今年我国整体的大学毕业生达到1179万人。因此,应继续落实扩大就业政策扶持,鼓励创新创业,稳定市场就业预期。一是出台就业扶持措施,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规范新业态就业,稳定市场就业预期。二是出台更加灵活的学籍制度,保留未就业大学生的学籍。三是跟踪就业市场,特别是青年就业市场的就业情况,提高就业质量。四是进一步拓岗工作,落实拓岗政策,鼓励企业招收新员工。五是改善营商环境,稳定经营主体,特别是股份制和外商、港澳台企业的经营状态。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要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使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数量经济与数理金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