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市同安区大轮山南麓的梵天寺内,有一座已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文公书院”,这是同安最早的官办书院,明朝时期,这里曾经培养出一位不畏权势的廉官许獬。
许獬,原名行周,同安翔风里后浦村(今金门)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小聪慧,6岁左右就遍读经史,9岁便能写一手好文章,13岁已名震文坛,被称为“金门第一才子”,秀才和举人都争相抄录他写的文章。当时,泉州文坛领袖郑耀称赞他是天下奇才。“獬”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异兽,有分辨是非曲直的特殊能力。许獬曾梦见自己金榜题名,他想做一个正直的官员,所以自己改名为“獬”,并写下名言:“取天下第一等名位,不如干天下第一等事业,更不如做天下第一等人品。”明万历二十九年,许獬高中会元,殿试再中榜眼,授翰林院修编。
许獬为官清廉、气节高雅。当时,许獬的书法很有名气,有个东厂太监的母亲要过生日,其附庸风雅想要给母亲送许獬的字,于是派人送去一大箱金银珠宝。许獬对此深恶痛绝,因此果断拒绝。小太监以为是润笔费太少,又送了一箱财物,没想到连人带钱都被许獬轰了出去。后来,小太监添油加醋地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东厂主管王国臣。王国臣见许獬不贪财物,又试着给他送去美女。尽管许獬的妻子因病双目失明,许獬的岳父也让他休妻另娶,但许獬始终对妻子不离不弃,王国臣也没能通过这种方式让许獬就范。许獬后来生病请假回乡,囊中仅十数金。
万历三十年,明朝国库空虚,皇帝派太监前往全国各地征税,王国臣建议“分刮山海之利”,但明朝施行严厉的海禁,同安等沿海渔民们被禁止下海捕鱼或搞航运,并无利收,却要交“山之利和海之利(两重税)”,该政策将加重沿海居民的税负。许獬深知其弊,联合其他御史积极上书,言明“轻税赋重生息”的道理,最终制止了这一政策。
许獬力求第一等人品的品质,也表现在严谨的治学态度上。在学术争议上,他不惧权威、权势,人称“生无媚骨,学有别肠”。许獬曾写《孟义》一文,因和主流观念不同,被当时的学使弃之不用,在下任学使到任后,他又将原文呈上,表现一种求实的精神。许獬也是一位高产的学者,作品涉及儒学经典阐释考据、时评、诗歌散文等多个门类,著有《许钟斗集》《八经类集》《丛青轩集》《四书阐旨合喙鸣》《四书崇熹注解》等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