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统战·民族宗教

让更多人知道“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故事

本报记者 吕金平 通讯员 李茜茜 陈维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09日   第 08 版)

民族团结誓词碑

4月的云岭大地,春光明媚。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普洱中学内不时传出琅琅读书声。绿树成荫的校园一角,学生们正三五成群地阅读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中华民族大团结》(供初中使用)。其中,就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

作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诞生地,如何让这里的孩子以及全国更多学生能够了解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故事,是第十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普洱市政协委员何春多年的愿望。“誓词碑是边疆民族群众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历史见证,也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边疆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的发展历程,是云南省民族大团结的精神符号。”何春说,依托《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教材为载体,“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如今正在全国各初中学校广泛传播,算是了却了她的心愿。

在何春的讲述中,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前世今生被娓娓道来。1950年,普洱专区赴京观礼民族代表团受邀赴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盛典,并受到毛泽东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进京观礼代表返回后,中共普洱地委于当年12月召开了“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转达了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对边疆各族人民的关怀,并决定按照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举行“剽牛”、喝咒水仪式,盟誓建碑,从此一心一意跟着共产党走。

1951年元旦,在普洱红场召开数千人盛会,举行了隆重的“剽牛”仪式,26个民族的土司、头人、代表及党政军领导共48人分别用汉文、傣文、拉祜文在红纸上签名,随后民族团结誓词及签名被按原样刻在了石碑上,“民族团结誓词碑”由此建成。

“‘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时的核心共识就是各民族一心一意跟着共产党走,听党的话,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几十年来,正是在誓词碑精神的感召下,普洱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建设了普洱这片绿色家园,组成了亲如一家的多民族大家庭。”何春说。

2008年3月,何春作为少数民族界别中拉祜族代表人士,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此后,她连续担任了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期间,何春一直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先后在2020年、2021年全国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统编教材,并通过发行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邮票等形式,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巩固民族团结成果。

多年的呼吁得到反馈——2021年9月,在“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0周年纪念大会前不久,何春收到了来自教育部的提案答复,“编写组认为‘民族团结誓词碑’作为滇西南26个民族团结爱党的历史见证,对于推进地方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经研究,拟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以图片形式呈现‘民族团结誓词碑’,或在相关教师教学用书中介绍有关内容”。

2023年1月,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中华民族大团结》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民族团结誓词碑”内容被纳入其中,供全国初中生使用,并将其作为重要案例,充实到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3《政治与法治》的教师用书中,引导全国各地中学师生更加深刻了解认识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切实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理念深入人心。

“我们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更要清楚将要走向何方。”何春希望,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代代相传,引领边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2024-05-09 本报记者 吕金平 通讯员 李茜茜 陈维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1512.html 1 让更多人知道“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故事 61,51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