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统战·民族宗教

全国政协委员马晓丽:

民族团结教育课要生动贴近生活

本报记者 奚冬琪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09日   第 08 版)

积石山帐篷小学

“快点快点,舞蹈社团的课马上就要开始了!”

“上次马老师教的民族舞我还没学会,今天还要接着学呢!”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居集镇深沟村深沟小学,由全国政协委员、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马晓丽担任指导老师的舞蹈社团,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学校社团之一。最近,马晓丽和社团老师们一起,将几个不同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动作,汇编为一个体现各民族团结的舞蹈,更是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作为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师,马晓丽深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贯穿于平时工作的方方面面,更要深深扎根在学生们的心田里。“除了平时的教学工作,在生活中遇到自然灾害等困难时,孩子们更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的深厚情谊。”

马晓丽说的自然灾害,就是去年12月18日发生在积石山县的那场6.2级地震。

说起当时的情景,马晓丽至今难忘。“虽然灾难让所有人痛心,但第一时间从不同地方抵达的‘中国红’‘橄榄绿’‘消防橙’‘警察蓝’‘天使白’又让包括孩子们在内的当地所有同胞温暖安心。”马晓丽介绍,由于当时学期还没结束,震后三天,临时帐篷小学就搭建起来了。而随着学校的搭建,从县里临时抽调来的老师和各种孩子们需要的服装、学习用品也一起到位。

“我们是农村的小学,很多孩子甚至都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衣服和文具。她们问我,老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新衣服和学习用品?是不是要过年了?”马晓丽说,听着孩子们稚嫩的话语,她热泪盈眶。她告诉孩子们:“虽然我们遇到了灾害,但是我们有党和国家的关怀,有中国速度,有各族人民的倾情援助,积石山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摆脱困境。”

后来,随着抗震救灾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马晓丽和支教老师一起,利用自身所学,在灾区“帐篷小学”参与心理疏导,带领学生唱歌、画画、玩游戏,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马晓丽说,正是因为物质保障的充足和精神世界的抚慰,孩子们不仅渐渐走出了灾难带来的阴霾,同时也对重建家园充满了信心。

今年2月,马晓丽和孩子们在重新加固修缮的新教室里迎来了新学期。在主题为“在感恩中奋进”的“开学第一课”上,马晓丽再次以抗震救灾为主题,告诉孩子们,现在大家之所以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正常开学、能够在遭受灾害后吃饱穿暖,都是因为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共经风雨。而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是在积石大地上熠熠生辉。

“对于孩子们来说,地震是灾难,救灾工作却是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如今,距离那场惊心动魄的救援已经过去近半年,但马晓丽的思考却并没有停止。“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各族人民紧急驰援积石山,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用爱筑起了抗震救灾的‘钢铁长城’。而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中传递出来的,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应该把这种精神保存下来、传承下去。”

马晓丽建议有关部门建设积石山地震纪念馆,利用纪念馆展示灾后重建成果、普及防震抗震知识,并将纪念馆建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研学基地。“如果能填补这个纪念馆的空白,将对当地孩子有长远的教育意义。”

其实,无论是作为建议的地震纪念馆,还是已经付诸实践的民族歌舞教学、民族团结手抄报比赛,对于马晓丽来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书育人的点滴,早已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中小学是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要针对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来开展教学,注重形象生动,多讲故事,才能上好民族团结这堂思政课。”马晓丽建议将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加入到中小学阶段的教材和课程中,将民族团结课程以固定的形式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并建立长期的规划,而不仅仅限于开展一些临时活动。

另外,马晓丽还希望多给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多地走出去,学习和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让他们产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们56个民族都是一脉相承的一家人,各民族更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绘出一幅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新画卷。”

2024-05-09 本报记者 奚冬琪 全国政协委员马晓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1513.html 1 民族团结教育课要生动贴近生活 61,51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