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华夏副刊

夹金山的云

陈应松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09日   第 12 版)

硗碛是一个藏族小镇,意为高寒山脊,在海拔2200米的山上。下了车,转身即看到了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四周风马旗猎猎,带来了雪山的寒气。这个藏式小镇上走着服饰奇特的嘉绒藏人,他们不像康巴藏人,也不像卫藏藏人,他们的服饰与丹巴的嘉绒藏族也不同,但他们的确是藏族。而且,这里的藏式火锅如此好吃,不知名的野菌汤撵走了高山上的寒意。当傍晚散步时,我们看到夹金山从云中露出了她的真容。山峰在云之上,在晚霞的映照下,像天上的宫殿,也像屹立在远方传说中的古堡。

第二天早晨,云彩上升,大雾弥漫。在多雨的雅安宝兴,从刚刚下过雨的硗碛镇出发,竟然天色大开,万里澄蓝,峰壑历历,天地如绢拭水洗过一般。

一路上在琢磨夹金山的名字,很怪,夹着金子的山?主峰叫夹金峰,一座山峰也夹着金子吗?车上了山顶停下,四山围着一汪一望无际的云海,这个白云的海子,就叫它“白云措”吧。虽然我到过许多名山大川,看过不同的云海,但我看到的最漂亮壮观的云海就在夹金山上。

我站在最开阔的山崖边,接近4000米的高度只有积雪和高山草甸,但盛满白云的山谷像涨潮一般在激荡。周围的山只剩下山尖,远处的积雪山峰像白色的狮群蹲在那里,就像它们是云端的神兽。啊,那些黏稠的、松软的、絮状的、轻盈的、饱满的云海,那些无边无际的云海,那些在阳光的刺激下鼓动不安的、藏匿着无数深壑的、带着某种诱惑让我们恨不得一跃其间的云海,触手可及。昨天傍晚的那些天上宫殿,就在我们身边,这是多么神奇和不可思议。更神奇的是在东面的雪山中,我们竟然看到了四姑娘山的峰尖,在阳光下金子一般闪耀。

夹金山在清代还称甲金达,为藏语“夹几”的译音,意为很高很陡的山峰。主峰夹金峰海拔为4930米。又听说夹金山是指道路弯曲,但翻越夹金山到达阿坝,就是翻越王母寨垭口,这里海拔4114米。夹金山还有一名叫大雪山,这名字直接。红军翻越夹金山的故事是我们小时候读过的课文,好像还有插图,穿着羊皮背心、拄着树棍的红军互相搀扶着往山顶攀登,走在纷飞的大雪里。按现在的话说,这是一支庞大的登山队,但这支登山队无心欣赏如此壮美的风光。在没有被追杀,没有粮食短缺、身体健康的情况下,看景人只对她的景色有兴趣,革命只是一个插曲。雪山、峭崖、峡谷、湖泊、飞瀑、森林、野兽、云海……这一切是何等的壮观。但,这座山注定是属于革命的。

在所有的回忆录中,这座长征中第一个大雪山是那样艰难和神圣,成为巨大的障碍,但也是红军起死回生的一道生命之门。山如此之高,虽是6月,依然白雪皑皑。大家饥肠辘辘,衣衫单薄。据说能分到三个土豆就不错了,筹集到的辣椒水还不够喝。炊事员们不顾轻装的命令,坚持负重,锅里还装着米和其他食品。三军团的炊事员在山顶停下来,为抢救病人做姜辣椒汤。他们坚持说:我们不能让任何人死在雪山上。他们把热汤做好了,两名炊事员却倒下了,再也没有醒过来。红军到达陕北时,这支部队牺牲了9名炊事员。在记载中,翻越夹金山因为高原反应和寒冷,倒在这条山路上的红军战士有几百人。后来的部队看到路边有许多红军遗体,也无法掩埋,就永远留在了这山顶,这云海深处。

此刻,4月的山上寒风呼啸,一忽儿风,一忽儿雾。山顶垭口的积雪有三四十厘米深。在五道拐时,雾霭突然迷眼,雪风呼啸而来。一会儿天才大开,王母垭阴坡的积雪更深,脚踩下去嘎嘎直响,在雪山坡上留影,如果不小心,会一直滚到山下。山势陡峭,雪成冰壳,走一步都艰难。当年这支队伍中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连被抬着长征的王稼祥,也最后因为山路太陡,只得从担架上下来,被搀扶着翻过了垭口。

虽然路上的地名不雅,什么牛棚子、筲箕窝、蚂蟥沟、五道拐、九坳十三坡,但回头看群山奔腾、云海茫茫。革命者毛泽东徒步登临过如此高的雪山,40多岁的他正当盛年,壮志未酬,一定胸有丘壑、神闲气定,看过这样的云海,内心激情奔腾,其境界与眼光,气场与襟怀,定在4000米以上。“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看一看这诗人的气度吧,眼界吧。翻过此山,天下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夹金山你应该在人生中遇见一回。她的云海,一定会在你的心中留下圣洁高远的怀念,并且时常会在眼前飘荡和奔涌。

(作者系第十届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

2024-05-09 陈应松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1531.html 1 夹金山的云 61,53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