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是·乡村振兴

江西万年:

人类稻作文明演化的天然博物馆

全国政协委员 闵庆文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21日   第 09 版)

万年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境内地貌为平原-岗地-丘陵相间,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四季冷热分明、干湿雨季明显、日照充足的中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特点,为稻作文化发源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里稻作历史悠久。境内的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是一处罕见的世界级洞穴遗址,年代距今约20000年至9000年。考古发掘揭示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完整而清晰的地层堆积,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和栽培稻植硅体。这一惊世发现,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万年也因此被考古学界称为“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

这里品种资源独特。万年历史上栽种的水稻品种繁多,以“坞源早”为代表的传统“贡谷”,是目前保留下来的较早的栽培稻品种之一,目前主要分布在裴梅镇一带。相传,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曾专供皇室。明正德七年(1512),明武宗下令新建万年县,县令将县里特有大米进贡,皇帝御膳后传旨“代代耕种,岁岁纳贡”。2005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万年贡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万年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贡米之乡”。万年贡谷接近野生稻形态特征,蕴藏着其他栽培稻中不多见的抗病虫、抗逆境、耐瘠性等抗性基因及其他有利基因,丰富了水稻基因多样性。万年贡谷主要分布在裴梅镇荷桥村怀玉山北麓的丘陵峡谷地带,山泉涌流,形成了山水林田一体的景观特征。

这里稻作文化丰富。悠久的稻作历史,发展出丰富的稻作文化,表现在稻作农谚、稻作习俗、稻作民歌、稻作传说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在维系农耕社会秩序、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开秧门、尝新节以及打春、几龙治水、几牛耕田等在内的万年稻作习俗,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此外,在距万年不远的地方还发现了东乡野生稻,从而在该区域形成了“野生稻-稻作遗址-人工栽培野生稻-栽培稻”这一稻作生产的完整演化链,加上丰富的稻作习俗,共同构成了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2010年6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被农业农村部发布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万年县高度重视传统贡谷遗传资源以及相关稻作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以确保其有效传承和永续发展。并注重“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深入挖掘这一重要农业文化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

10多年来,万年走出了一条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带动稻米产业发展的路子。建立传统品种种植基地,以保底收购等措施,确保农民种植传统品种的积极性;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开展万年贡稻的品种提纯复壮工作,以恢复并巩固传统贡米的优良性状。深入挖掘稻作文化的内涵,充分利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金名片”,不断提升万年贡米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启动建设国米文化生态产业园,培育万年贡集团、山东鲁花(万年)米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大力提高稻米生产加工能力;拓展稻作生产功能,建设“万年世界稻作文化主题公园”,组织开展“稻源情·万年美”农耕文化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万年稻作休闲农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悠久的农耕历史、良好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优质的万年稻米,也为万年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财富来源。优质水稻种植遍布全县,种植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稻米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万年也成为国内最大的稻米加工基地。稻作生产一直是万年农业的支柱产业,目前正向着国际稻作文化名城的目标迈进。

一万年前,万年先民为人类开启了农耕文明之光;今天的万年,正在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24-05-21 全国政协委员 闵庆文 江西万年: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2100.html 1 人类稻作文明演化的天然博物馆 62,10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