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人口社保

留下温暖 守护“花”开

——多位政协委员积极建言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本报记者 赵莹莹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23日   第 10 版)

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卢屋村,“童伴妈妈”卢婕(右三)与孩子们谈心。 新华社发

关爱留守和困境儿童,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为进一步提升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质量、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广东、贵州等地日前出台实施方案,多举措完善留守和困境儿童保障制度。如何更加切实地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多位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呵护“花朵”美好未来。

多一点心理交流与陪伴

“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初夏时节,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群益村,散学的孩子三三两两结伴来到村里的“童伴之家”项目点,伴着哼唱起的歌谣,在一遍又一遍游戏的追逐中,笑声越来越响亮。

身处孩子们中间,年仅21岁的“童伴妈妈”邓红用眼光追随着那些跑动、欢笑的身影。山间袅袅炊烟,这是一天里属于“妈妈”和“孩子”的幸福时光。

经常来到项目点的孩子,大多是村里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他们渴望交流与陪伴,对久违的亲情更是充满了思念,而这,正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童伴妈妈”公益项目的初衷。

一般来说,农村留守儿童会被交托给年纪较大的爷爷奶奶进行看护。在老一辈的观念中,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就够了,对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生发的各种情绪及学业压力带来的焦虑困扰,不仅难以共情,更谈不上帮助与疏导。

邓红笑言自己是一名“超龄”留守儿童,自小与父母常年见不了几面,深感来自父母的陪伴、关爱和教育弥足珍贵,“不仅是生活上的照顾,更是情感上的陪伴和精神上的支持”。

认真细致的陪伴会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养成健康心理。来自父母的陪伴,更是留守儿童心灵最好的成长剂。毕业后,邓红第一份工作就选择了“童伴妈妈”,希望给予村里158名留守儿童妈妈般的陪伴与关爱,成为他们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系的纽带。

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支持下,自2015年以来,像邓红一样的“童伴妈妈”们像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深深扎根在贵州、四川等11省121个县(市区)的1583个村子里,陪伴着当地留守的孩子,从学习辅导、安全教育、性格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构建起乡村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

采访中,“童伴妈妈”项目的做法和成绩,赢得了众多全国政协委员的赞许,他们纷纷提出,要多方合力,给农村留守娃多一点心理交流与陪伴。

针对如何进一步保障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山西省政协委员卫红宇提出,建议用彩票公益金支持保障农村日间照料中心正常运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建留守儿童校外辅导队,定期上门进行关爱和心理辅导。

近日,广西、福建、湖南、黑龙江等省区市纷纷启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卫红宇建议发挥各方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合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不足、监护不力等实际问题,扎实推进“三年行动”,共同促进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定期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卫红宇坦言,要针对留守儿童不同需求,开展亲情关爱、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生活照料等多方面的关爱服务。同时,壮大精准关爱服务力量,培育社会组织,引进社工服务,吸纳专业人才深入社区和家庭,通过多种方式为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排忧解难,进一步提升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源头助力 让父母回到身边

村里留守的孩子们告诉邓红,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爸爸妈妈能够回到身边”。任何形式的关爱帮扶,都比不过让留守儿童和父母在一起。

假如一个家庭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必离乡就能赚钱养家,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不是可以迎刃而解?

调研中的所见所闻,让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冉霞陷入深思。如果本地有好的就业创业机会,相信父母们都能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给予他们关爱与陪伴。需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留守儿童的父母劝回家,并让他们真正留下来,从源头上让孩子们不再留守。

去年底,民政部等14部门印发《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实施精神素养提升、监护提质、精准帮扶、安全防护、固本强基“五大行动”。

贵州省民政厅、省妇联等17部门日前联合印发的《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各地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纳入创业就业帮扶重点对象,加强职业培训,帮助其提升稳定就业能力。此外,加强农村留守妇女职业培训,赋能农村留守妇女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促进农村留守妇女就近就地就业。

“如此双向行动,方能促成有意义的改变。”冉霞欣喜地看到,之前提案中的建议正在照进现实。在她调研过的黔西市杜鹃街道乌骡坝社区,近年来开展秋冬蔬菜及油菜种植技术等培训,建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将更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吸引回家乡创业就业,还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

对于探索从“源头”解决问题的做法,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周世虹也表示认同。

为了让返乡就业创业的青壮年能够稳定下来、让留守儿童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周世虹进一步提出,地方政府要统筹开发更多适合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的岗位,注重返乡创业政策支持与改善创业环境齐抓,完善落实城乡统筹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父母的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让他们留下来、待得住,让更多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在亲情的滋养下健康成长。

合力共筑守护屏障

近年来,在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中,明确由村(社区)儿童主任负责儿童关爱保护服务工作,并对儿童主任的设立、专业化建设和作用发挥提出要求。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全国已配备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5万名、村(居)儿童主任65.1万名,基本实现全覆盖。

基层儿童保护网络逐步夯实,在人员、设施、机制逐步齐全的情况下,如何提升服务质量,携手筑牢保障体系让城乡儿童健康成长,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要开展规范化、标准化的示范培训,引导儿童主任向专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师张敏认为,筑牢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防护堤”,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一方面,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关爱留守儿童,强化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执行力度,将落实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和氛围。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儿童之家的财政支持力度,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设立农村社工专业人员岗位,鼓励返乡青年投身农村关爱服务工作。”张敏说。

“家庭教育是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应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马传喜表示,调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受委托监护人普遍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和能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础地位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为此,他建议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受委托监护人的培训指导力度,帮助其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用正确的行动、思想和方法引导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承担不了家庭教育的责任时,要及时整合社会资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和服务。

“从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以法治化进程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马传喜表示,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民生工程或者列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和服务。

2024-05-23 本报记者 赵莹莹 ——多位政协委员积极建言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2224.html 1 留下温暖 守护“花”开 62,22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