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近年来始终深耕历史文化研究领域,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因素。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中,如何做深做细历史典籍版本的保护与传承?怎样更好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如何强化文化主体性,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本报记者就此专访蒙曼。
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独特的气质与智慧
学术家园:历史典籍从历史深处走来,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绵延悠长的文化传承。在历史典籍版本研究和挖掘方面,应该如何进一步做深做细?
蒙曼:典籍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既需要保护又需要传承。其实我们现在已经做了很多典籍保护工作,比如建立中国国家版本馆,尽可能地收集中国典籍版本,以便于更好地保护和研究。
传承有学术传承,还有社会传承。学术传承除了通过高校、科研机构等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地给典籍版本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注入先进的文化理念,从而实现典籍的推陈出新,逐渐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迈进。社会传承主要是唤起中国人对经典的热爱,让经典永远“活”在中国人心中。这就不仅要研究典籍版本,还要借助情感的力量,研究每部典籍版本背后的人、技术和精神。就像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讲述《尚书》,就会讲伏生授经的故事,讲中国人护书传书的精神,沿着这个逻辑走,还可以讲今古文《尚书》之争,讲中华文明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演化的历史……讲好中国故事,也是更深更细地挖掘和研究历史典籍版本。
学术家园:您通过《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电视节目让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青少年走进传统文化,并喜爱上传统文化。在您看来,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在于什么?
蒙曼: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千万年思考和实践的结果,天生和中国人的气质是吻合的,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天生就有吸引力,为我们所熟悉和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属于中国人的独特民族气质。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主,所以我们的民族安土重迁、顾恋家园、爱好和平,比如有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把家园、把山水书写得那么美好;心目中的君子不是好战的赳赳武夫,而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些都是属于中国人的独特民族气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中国人面对自然和社会展现出来的独特智慧。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和自然相互依存过程中张扬出来的智慧。《道德经》中讲柔弱胜刚强,是中国人在几千年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与世界相处的智慧。这些独特的智慧,是值得我们现在发扬光大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寄托着中国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中国古诗为例,它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是音韵之美,想要掌握韵律之美,中国人不一定非要通过学习音乐,还可以通过阅读古诗,在学习其“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等韵律中掌握。其次是色彩之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黄和绿、白和青的搭配一定是美的。再次是意象之美,刚才诗句中的黄鹂、翠柳都是春天的意象,不必把诗读完,看到“黄鹂”就知道要写春天,看到“翠柳”就知道是进入春天。还有意境之美,杜甫的这4句诗就是4幅画,让人感到悠远空灵的人生意境。另外还有价值之美,在这首绝句中,杜甫为什么如此高兴?因为“门泊东吴万里船”,因安史之乱被阻断的航道重新连通了,说明国家复兴有望。所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寄托着中国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我们现在一遍又一遍地回望传统,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向真、善、美致敬,我想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最需要的。
让优秀传统文化
更好地“活”在当下
学术家园: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阐发中,如何更好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蒙曼:中华传统文化确实博大精深,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人伦修养、处世智慧、审美情趣等。我们要考虑的是,传统文化是否和当代需求相吻合。比如过去讲“三纲五常”,“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可能符合古代的要求,但肯定不符合当代的要求,我们就绝不能让沉渣泛起、搅乱人心。“五常”则具有一定超越性,“仁、义、礼、智、信”不仅在古代是优秀的,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又如《礼记》中说“礼实大”,中华礼乐文明延续至今,我们没必要拘泥于任何一种礼,而是要秉持其背后的精神。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找出这些具有超越性的东西,然后把它和当今生活相结合。举几个例子,当下人们对美好环境有非常强烈的需求,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和谐的观念,那我们不仅要讲,还要大讲特讲;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穿衣服喜欢光鲜亮丽、追求时髦且与众不同,那我们可以发掘汉服文化;很多人因生活节奏快速而精神压力大,我们可以讲儒道互补精神,想进取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暂时不能进取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等。只有为时代服务、为人民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赓续传承,才能革故鼎新,才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学术家园:请结合你个人研究实践,来谈谈如何强化文化主体性,怎样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蒙曼:我觉得首先一定要把传统文化中最美好的东西提炼展示出来,让大家知道它的价值。现在很多人包括很多电视节目都在做这件事,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提炼中华诗词中最美好的东西,《中国书法大会》提炼中国书法中最美好的东西,《典籍里的中国》提炼中国典籍里最美好的东西。
传统文化还要直面现代生活和现代问题,让传统文化必须“活”在当下。比如衣服,传统汉服的特征是交领、右衽、束带,对很多人来说,如果衣服不钉扣子,只用带子绑起来,会感觉没有安全感,那就没必要保留“束带”的传统。还有诗歌的语言,当白衣天使逆向而行时,我们用很多边塞诗来鼓励她们,显然闺怨诗不符合时代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分层次传播。古代中国知识分子要学“四书”“五经”,但在当今社会并不一定要所有人都达到那么高的知识层次。可以将传统文化分成不同层次,有给研究人员看的,有给知识阶层看的,有给普通百姓看的,有给青少年看的,等等。在我看来,分层次传播其实是有利于提升传统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
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借助当下的技术手段和传媒手段来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比如刚才讲到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与传媒手段,可能几秒钟就能生成相关视频,让文字所产生的画面感立体起来。就像中国古代发明造纸术,相比之前的简牍,让书本在很大程度上普及起来,文化也就有了普及的可能。当今社会,我们的技术手段、传媒手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丰富,把文化和技术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插上当代技术的翅膀,我想它一定可以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