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阅读: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两种属性,文明多样性就是在文明的时间属性与空间属性的双重维度观照下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再次强调:“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中国和法国长期以来相互欣赏、相互吸引。”这让人回想起10年前,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重要演讲中的名言:“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从文明多样性的角度看待和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也是在当今地缘政治变乱交织的复杂形势下,实现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必然思路。如何理解文明多样性?在我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两种属性,文明多样性就是在文明的时间属性与空间属性的双重维度观照下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在大航海时代以前,由于受到地理隔绝的限制,几乎每一种文明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同时,又由于受生产力水平限制,社会发展进程缓慢,几乎每一种文明都以一种亘古不变的方式延续着自身的存在。尽管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断绝,但总体上看人类文明的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都是难以显现的。
然而,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以及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社会逐步迈向由西方现代文明引领世界秩序的工业时代,在时间属性上位属更高层级的西方文明相对于其他文明,无论在经济文化还是在政治军事领域,都呈现出全方位的优势,使数千年形成的文明权力格局和边界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在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文明的降维打击下,那些非西方的文明开始认识到文明时间属性的重要意义。
以中华文明为例,10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关键节点。一批救亡图存的知识分子发现和强调了文明的时间属性或者说时代属性,于是他们得出了一系列结论:西方文明是先进的,中华文明是落后的;西方文明是现代文明,中华文明是中世纪文明。由于发现了文明的时间属性,人们就把东西方不同文化的问题归结为古今问题,把空间问题还原为时间问题,把东西方之别归结为古今之异,失去了文化的主体性。
然而,正当西方文明在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下“一路高歌”的时候,其所孕育的深刻激烈的内在矛盾也在不断积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演化出众多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代表了人类为克服生存困境而选择的智慧方向,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都有不可替代意义。
受此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对自身文明的自觉也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一批传统文化学者提出了文明的二重属性说,即文明不但有时间属性,或者说时代属性,更有空间属性,或者说民族属性。文明二重属性问题的提出,意味着文明绝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超时间、超空间的文明是不存在的。因此,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各有其古代与现代的不同时间属性;无论是古代文明还是现代文明,也各有东方与西方的不同空间属性,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都不是只有一种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文明空间属性的发现,就这样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存在与传承开辟了最广阔的前景。
文明的空间属性在21世纪的中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昭示。当代中国在道路、理论、制度上完美传承了中华文明重视责任为先、义务本位、集体至上与和合共生的伦理型文明特色,开拓了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中国式现代化的案例再次证明,不同空间属性的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路径提供了多种选项。
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曾预言,一个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今天,造成人类社会种种风险和困境的根本原因,正是不同文明之间无法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不理解其他文明,就会故步自封、狭隘偏见、自设藩篱、拒绝交流,从而导致文明间的隔阂;不尊重其他文明,就会以自己的文明优越感否定其他文明,甚至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将文明隔阂升级为意识形态对抗;不信任其他文明,就会对其他文明心怀戒惧,以此消彼长的零和思维方式看待其他文明的发展壮大,以致排斥打压其他文明。所以,完善全球安全治理,维护世界和平秩序,最关键的就是解决好不同文明之间如何相处这一根本问题。承认并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彼此尊重,才能实现文明的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才能真正消弭国际冲突根源,走出结伴共赢的新路。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