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未成年人是活跃在网络世界里的重要群体,他们接触网络早、普及范围广、使用频度高、上网方式丰富多样。与此同时,网络安全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风险隐患,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风险形态不断翻新。未成年网民遭受网上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形式多变、“套路满满”的新问题比例有所升高。智能手表、智能台灯、智能音箱、词典笔等新型上网设备在未成年网民中迅速普及,缺乏监管,存在信息内容、隐私安全等潜在风险。
二是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网络安全风险防范能力较弱。20.0%的未成年网民对于防范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网络谣言等没有概念。28.1%的家长表示没想到过在微博、朋友圈等发布子女的照片或视频可能存在隐私信息安全风险。91.6%的家长知道青少年模式,但44.4%没有给孩子设置过。只有38.9%的家长和48.3%的教师会教育未成年人对不良内容进行举报。
建议:一是加强全方位法治保障,优化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环境。深入推进网络空间的法治化水平建设,在网络立法、执法、普法、守法各个环节全面发力,构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法治屏障。在深入实施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基础上,加大对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执法力度,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工作,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的良好氛围。
二是强化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推动技术升级加强安全保护。对青少年模式进行改良升级,完善未成年人身份识别机制,对未成年人进行精准化保护,防范网络安全风险隐患。开展网络安全认证、检测、风险评估等活动,建立迅速、有效的网络安全应急措施,遵循国家规定向社会发布系统漏洞、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网络安全提示信息,及时抵御各类未知风险。加快制定新型上网设备信息安全行业标准,对涉及图像、指纹、位置及用户个人信息等功能进行规范性要求,明确厂商和软件开发商的法律责任,切实加强未成年人隐私信息保护。
三是推动家庭和学校联动,撑起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伞”。指导学校深化家校共建,向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安全教育,帮助家长科学鉴别未成年人可能遭遇的各种网络侵害,增强教育引导孩子上网用网的能力,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情况,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巩固学校教育效果。
四是深入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网络自护能力。重点加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集中地区中小学校网络常识、网络技能、网络规范、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农村未成年人更好利用网络助力学习生活。提高未成年人信息辨别能力、时间管控能力以及隐私保护能力,网络安全自我防护能力,教育未成年人在遭遇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侵害时,敢于向家长和教师反映,通过正规渠道向有关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