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端午节,一年一度的端午是中国人的大节日。
传统上中国最重三节:春节、端午、中秋。端午就在其中。端午是农历五月五日,所以又叫“重五”。它是夏季来临,驱邪避邪的节日。端午的来源说法很多,但不少都认为与夏至相关,两者都在农历的五月,时间相差不多,有时候就是同一天。由于这之后,炎夏到来,蚊虫孳生,容易传染疾病,五月常被称为“恶月”,就要驱邪避邪,祈愿百毒不侵。这个节来源很早,秦汉前已经开始有了,那时就是五月五日,但其立名较晚,唐宋之后才有端午之名。
闻一多先生一直对端午很关注,写过多篇相关的文章,他认为端午的来历远比屈原为早,认为是龙的节日,因为赛龙舟和吃粽子都是和龙相关的事情。赛龙舟是祭龙,而粽子也是投入水中为龙所得。而诸如端午“五彩丝缠臂”等风俗,更是为了使得自己“以像龙子”。这些使得闻先生推断“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端午作为夏天祈祷平安,祛除疾病瘟疫的节日,应该也是和龙有关吧。龙其实也是水神,它既是祥瑞,也有爆裂的一面,祈福求福,驱邪避邪,就是这一天的主题。端午其实是祭祀水神的日子,于是和水有关的人物就成为了这一天祭祀的对象,像由于父亲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溺水,为了思念父亲而投水的曹娥,不幸被杀后身体投入水中的伍子胥,当然还有屈原,都曾经是这一天祭拜的对象。这些和水相关的人都在这一天被纪念,这是祈愿水和人和谐相处,让水永远滋润万物,给人间更多的美好和和谐,祛除灾难,追求幸福,这其实是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的体现,通过具体的人的祭祀,赋予了这一天更多的美好的愿望。
这日子后来逐渐变成了和屈原有关的节日,从此,粽子、龙舟等都和屈原有关了,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所以民国时就有人说这是中国的“诗人节”。端午是有诗意的,它和屈原相连,就是和诗相连。屈原的坎坷命运,悲剧结局,不朽的诗篇,都能激起人无尽的感慨。
唐人文秀仅仅以这首端午诗名世,但这诗确实感慨很深,不是应景:“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读屈子感怀无限。人们无法扭转时间的旅程,但可以用祭奠铭刻生命的痕迹,这里的情怀让人有感触。唐人殷尧藩的《端午日》借端午发人生的感慨,很有意味:“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这是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慨。没有人能抗拒时间的力量,青春时丰富的情感,老来化作无尽感慨。坦然面对,在历史里尽微末的责任。时间无限,人生有限;历史无穷,记忆有穷。我们也只能看得通透些,然后感受节日的丰富。
端午驱邪避邪的作用,人们也非常重视。夏天来了,就容易有传染病,毒虫也出来了。就需要防病治病。此时夏天已至,各种蚊虫等都出现,有所谓“五毒”出现的说法。湿热天气也造成一些食物等容易变质,这个时候去毒消夏也是非常要紧的,所以有很多关于卫生的习俗。诸如挂香囊、用艾草和菖蒲煮水沐浴清洁等。这些都是和夏日驱毒相关。古代时暑热天气吃了不洁食品造成身体不适是常见的。这一天提示人们在夏天做好卫生的防范,就能平安度夏。晏殊有一首咏端午的诗:“沐浴兰汤在此辰,内园仙境物华新。轻丝五彩缠金缕,共祝尧年寿万春。”让人能健康度夏,正是端午重要的含义。
夏季来了,最大的好处是瓜果到了收获的季节。人们有机会享受当时当季的新果新蔬。周作人有诗说端午:“端午须当吃五黄,枇杷石首得新尝。黄瓜好配黄梅子,更有雄黄烧酒香。”所谓五黄,指的是枇杷、石首(就是黄花鱼)、黄瓜、黄梅和雄黄酒。里面都有黄。五黄就是吉祥的象征了。五月五日食五黄,正是美好吉祥的象征。
吃粽子,更是端午的标志了,是真正的全国性的风俗。全国各地都有五花八门的不同种类的粽子。它古时候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如“角黍”“角饭”“香黍”等,后来就都通称粽子了。吃粽子就是端午最重要的,每家每户都会有习俗。
我们小时候,在北方,赛龙舟这样的节目没有机会看到,但吃粽子,则是端午节的标配。那时北方卖的粽子一般就是糯米甜粽,糯米加上几粒红枣,也有加豆沙或几颗葡萄干的,当时也没有什么其他材料做的粽子,而且这些粽子都包得相对小。自己家里做粽子当时也是不容易的大事。早几天家人就忙碌起来,准备材料。那时粽叶在北方不易寻得,都是上一年用过,晒干后存下来,下一年又用的。包粽子也是很快乐的体验,全家人一起参与,收获的是快乐。又一次恰逢端午,父亲老家温州来人,他们就做了我们过去不曾吃到过的肉粽,才第一次体会了咸粽子的魅力。
20世纪80年代末,有一次我去福建泉州,正逢夜晚,街上看到一盏小灯之下,一位老者摆了一个小摊儿,正在卖闽南粽子,一个个都很大,散发着不一样的香味。买一个,才发现里面有虾有肉,还有不知名的海产,不断有新的发现,不断有新的惊喜。闽南粽子里馅料的丰富让人吃惊。前几天,我到了漳州的东山岛,那里是以养殖鲍鱼闻名,吃了当地的鲍鱼粽子,有鲜鲍鱼配着其他海鲜,让你感受到大海的味道。在微商里寻到一家评价较好的,买了一些,到回北京时,已经放在家门口了。吃粽子,当然是品尝独特的美食,但也是品味一个特殊节日的感受。这其实已经渗入了我们生活的深处,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到了这一天,就要有粽子,就是在海外,也要用粽子来标定这一天的独到意义。
记得20多年前我在日本东京教书的时候,每逢端午这一天,华人朋友一定要一起聚会,用包粽子或到华人物产店买粽子一起吃,以吃粽子标识这个日子,慰藉异国他乡的游子的心。人不管走得多远,情感总是不会变的,用这种独特的食物来标定这个节日,也是所有华人都会有的习俗。
端午还有其生活中美好舒展的一面,给我们人生以欣悦。龙舟竞渡,就是中国人的一项特殊的运动,也是生命的高扬。如宋人黄公绍的《端午竞渡棹歌》,有十首,讲龙舟竞渡,很有味道。其中一首:“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棹如飞,棹如飞,水中万鼓起潜螭。最是玉莲堂上好,跃来夺锦看吴儿。”这种竞渡的快乐正是人生飞扬舒展的时刻,其实也是节日的应有之义。
描写端午的诗文很多,都是历史留下的诗意和欣悦。宋人陈与义《临江仙》有境界:“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南宋赵长卿《醉落魄》写端午:“淡妆浓抹,西湖人面两奇绝。菖蒲角黍家家节,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外有新月。”这些都说了这个节日的美好和诗意。
这几年有说端午不能祝快乐的,说这么祝福不合适。有位不知其来历出处的非遗专家,说不能说端午快乐,只能安康,结果成了网络里流行的帖子。这位专家之说并无依据。
古人说端午快乐的例子就摆在眼前。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的序,在端午“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快乐在端午,连诗圣杜甫都有诗吟诵皇帝端午赐衣的快乐。晏殊端午诗:“一一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这才是真正的古人祝大家端午快乐。其实端午和清明不太一样。虽然纪念屈原,但也有祛病祝吉祥,让大家快乐的意义。有一歌谣说得好:“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有什么不能快乐的?乐观和开朗,也是这个节日的应有之义。当然安康也是吉祥的说法,用安康来祝福,也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快乐和安康都是美好的祝愿。
这个日子所洋溢的是中国人独有的诗意,独有的快乐,独有的情怀。它其实来自我们记忆的深处,一直延绵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变成了我们内在的精神的一部分。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