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华夏副刊

行走山东,如耕如读

魏新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06日   第 12 版)

身为一名山东人,至少,对山东这片土地,我应该说得上熟悉。不过,越是熟悉的地方,有时会突然觉得陌生。或者说,那些看似熟悉的地点,去过一次又一次,每一次,都仿佛是第一次。次数越多,反觉得陌生。

因为,山东太广博了。这种广博绝非在地域的边界之上,而是体现在文化上。比如说,山东没有特别高的山,但泰山的文化高度,绝非其他山能够比肩。山东也没有特别深的河,但黄河入海流的交融,孕育了这片土地的多元的文化品格。有孔子这一名圣人,就足够有分量了,但山东的圣人却层出不穷,前赴后继地赓续着中华文脉。从洪荒时代的东夷文明,到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从“二安”的宋词,到张养浩的元散曲,李攀龙为代表的明七子,再到清代的蒲松龄,几乎每个时代,这片土地都在中华文明的刻石上留下了自己的刀耕斧凿。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在山东开展调研,我觉得再合适不过。几日前,自己有幸参与了这次调研,更是感触颇多。5天时间,从枣庄、临沂到济宁、济南,尽管只是四个城市,但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有代表性的地点,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到山东文化的横切面,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相连,又经过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在齐鲁大地上开出的新时代之花。

比如临沂,银雀山汉墓是同时出土《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地方,从考古上实证了孙子和孙膑并非一人。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除了文物的陈列,还充分展现了兵法的哲学和魅力。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的主旨并非好战,反而主导“慎战”思想,“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而胜利的最高境界,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精神来自中国,一直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让中华民族一直热爱和平,但一旦有强敌进犯,又绝不屈服。

《孙子兵法》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号称“日本战国第一兵法家”的武田信玄就十分推崇,他将书中“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绣在军旗上,被日本人称为“孙子之旗”,现保存在日本盐山市云峰寺。记得小时候,玩日本游戏公司推出的游戏《街霸》,看到背景上有“风林火山”四个字,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原来游戏中的文化来自中国的《孙子兵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底色,更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所产生的共鸣。比如孔子,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如果只读《论语》,总感觉孔子很遥远,但到了曲阜,尼山圣境就像一座桥梁,走上去,就可以直接和孔子对话,听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他一起感叹时光流转、沧桑巨变,“逝者如斯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给人们带来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财富。一直到今天,儒家精神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活力四射。比如济宁泗水县,就有三百多个乡村儒学讲堂,上百名志愿讲师,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生动活泼的案例传播,让儒家思想影响了诸多老百姓,甚至改变了农村的风气。有位村支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村里不孝顺的少了,骂街闹架的少了,偷东西的少了,乱倒垃圾的少了,喝闲酒、没事找事的少了!”同时,好人好事越来越多,我曾看到过2023年初泗水县统计的一个数据,泗水全县共有11.9万名志愿者,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8000多场次,参与人数超过20万人次,泗水县一共有常住人口53.5万人,按照这个比例推算,这一年几乎有一半泗水人都为公益贡献过力量,所体现的不正是儒家思想的仁爱吗?

这次在孔子博物馆调研时,我看到十几套精美的马面裙,都是孔府家藏珍品。我想起了我的老家菏泽曹县,如今是全国最大的汉服生产基地,今年春节期间,仅仅是龙年主题的马面裙,就卖了3亿多元。对于一个过去相对落后的农业大县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那里带来的新的活力,也实实在在让很多老百姓发家致富,过上之前不敢想的好日子,这一点是极其难得的。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挖掘不尽的富矿,但不能仅停留在矿石上,要进行再加工、深加工,经过富集和冶炼,经过“两创”,才能让它服务于生活,作用于时代。

如果说泰山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沂蒙山代表的则是红色文化。这次在临沂,也深深感受到了沂蒙精神对今天城市发展的推动。记得20多年前,第一次到临沂时,那里非常落后,而今天的临沂已经完全不同了,既有现代物流中心的繁华,又带着琅琊古城相传的古韵,让人流连忘返。我似乎看到,当年推着小车支援前线的乡亲们,又拉着货车、开着火车,建成了今天的中国物流之都。

如果说黄河曾经孕育了农耕文明,大运河则是中国商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大运河流经山东的聊城、济宁、枣庄,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本次调研到了台儿庄古城,那是一个因大运河而起的地方,也是山东的著名旅游景点,景色如画,游人如织,是一个文旅融合发展的优秀案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山东实践。

行走山东,如读如耕。读的是一本本厚厚的经典,耕的是一片片文化的沃土。调研期间,我总不由得想起自己读大学时,参加过学院组织的一次调研,那应该是我人生中参加的第一次调研,也是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去了济南的山东省博物馆、曲阜的“三孔”等地,那时的山东省博物馆还没有新馆,要买门票,所以基本没有观众,绝没有今天熙攘的人群。那时的曲阜更没有尼山圣境,“三孔”景点前,都是讨价还价的马车夫。时光荏苒,将近30年过去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喜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发现,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心灵的共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通过“两创”,为新时代注入了动力,且源源不断。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

2024-06-06 魏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3043.html 1 行走山东,如耕如读 63,04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