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采风

南梁之光照千秋

杨维军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17日   第 12 版)

六集文献电视片《南梁之光》坚持大历史观,讲述了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陕甘共产党人创建陕甘边、陕北、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阐述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独特的“两点一存”重大贡献,展现了革命先辈在伟大革命斗争实践中孕育形成的革命精神、崇高风范及积累的宝贵经验。

文献片运用革命先辈亲属、党史军史专家学者的采访镜头和原声录音,融历史场景、专家解读、亲友回忆访谈、艺术创作为一体,抽丝剥茧,讲述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让观众了解革命的艰辛、感悟精神的力量。比如,第一集《陕甘星火》讲述了1932年2月,在正宁县三嘉塬改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陕甘高原第一次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1932年12月,陕甘游击队在陕西省宜君县转角镇(今旬邑县转角村)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这是陕甘边苏区第一支有正式番号的红军,让我们知道了陕甘革命的源头活水。又比如,第三集《两点一存》讲述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领导人从决定长征,先后13次研究调整战略方向,最后决定并成功落脚“陕北”;1935年8、9月间,红军主力在陕甘苏区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奔赴抗日前线作战,陕甘宁边区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这些事件、活动和代表人物在其中的作用,串联起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脉络,让我们知晓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之所以“硕果仅存”的来龙去脉,明白了中共中央在长征中反复抉择、最终将“落脚点”选择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过程,也明白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不仅是主力红军改编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开创新局面的出发点。电视片不仅真实再现中国革命西北历史的光荣一页,也丰富了党史、军史和中国革命历史的内容。

文献纪录片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条以历史事件为主,重点阐发兵变起义、“三色建军”“十大政策”“狡兔三窟”以及“两点一存”;另一条以代表人物的革命生涯为主,重点阐发革命先辈对党忠诚、不畏艰难、勇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和智慧。每涉及一个重要主题,便以叙述形式展开论述,用小故事讲述大事件,两条主线有机交融,不仅展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史画卷,也巧妙地阐发了蕴含其中的革命精神、人格力量。

比如,从革命先辈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团结统一的历史,能够深切感悟到他们以革命大局为重、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党性观念;从革命先辈创造性运用强大真理武器、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能够深切感悟到他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革命先辈为百姓打天下、创建民选政府的历史,能够深切感悟到他们同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宗旨意识;从革命先辈不怕牺牲、愈挫愈奋的历史,能够深切感悟到他们忠诚于革命、“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从革命先辈实行“三色建军”、民选政府的历史,能够深切感悟到他们又斗争又联合、肝胆相照的统战智慧。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以知有党而不知有其身的忠诚品格,妥善处理党内分歧,坚决维护党和军队的团结,带领陕甘边区军民,不断进行配合、联合整合,确保陕甘红旗不倒,革命根据地屹立不败。干革命就是做团结人的工作。我们党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先辈带领人民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所开展的伟大探索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启示,是我们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活教材”。文献片巧妙运用民歌、漫画、说唱、动画、特效等表现手法,画面清新唯美、语言简洁准确、叙事生动感人,再现了革命先辈战斗生活的历史场景,不仅深度形象地刻画了这段艰难而辉煌的历史,而且很自然地弥补了这段历史资料的不足。

革命先辈奋斗一生所形成的宝贵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远是我们接续奋斗、再铸辉煌的宝贵财富和丰富营养。南梁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600多名烈士的名字,而为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牺牲的革命志士远远不止这些。正是这些有名和无名的英雄们,在后人心中筑起一座永远屹立不倒的丰碑。

当前,我们正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迫切地需要从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史、奋斗史中认清历史的脉络和规律,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珍视传承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史励志、以史铸魂,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甘肃省政协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南梁之光》责编)

2024-06-17 杨维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3512.html 1 南梁之光照千秋 63,51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