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协调发展

樊杰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18日   第 05 版)

区域协调发展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实力迅猛提升。与此同时,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目标之一,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到2035年差距显著缩小,到2050年实现基本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世界各国发展历程都表明,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的发展阶段,不仅是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现代化国家的转折期,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从扩大转向缩小的转折期。能否成功实现这一转折,事关现代化能否如期实现。也就是说,凡是步入发达水平的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都趋于缩小;凡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没有缩小的国家,往往大多徘徊在中等收入陷阱之中。我国正处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面向“十五五”时期,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要适应全球化新趋势和把握我国双向对外开放格局的新优势,将提升东部发达地区增长能级和培育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动能并重起来。要统筹布局新质生产力和引导新型工业化进程,既要在东部发达地区着力以增量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集聚发展,也要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基于相对比较优势特色产业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实现“双碳”绿色发展目标的要求,重新审视各地自然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价值、文化资源优势和战略区位条件,把重构地方产业链同在全球产业链中提升地位相关联。要以发展需求为牵引驱动我国科技创新在抢占世界科技创新高地的同时,强劲有效地支撑我国各地产业链和经济竞争力的形成。

一方面,以优质生产力集中布局为抓手,着力提升城市群和东部发达地区的能级,在率先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人口和经济更大规模的同步集聚,提升城市群和东部发达地区对全国实现现代化的贡献度。依托业已形成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雄厚经济基础,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进一步汇聚全球创新要素,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布局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高地。依托临近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传统产业基础,在山东半岛、中原、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北部湾都市圈地区,着力改善投资和营商环境,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优化提升传统加工制造业,集中布局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全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区域。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一带一路”开放前沿的战略区位优势,以兰州、西宁、乌鲁木齐、喀什、拉萨、昆明等中心城市为主,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和对外贸易相关产业,培育壮大高原生物资源和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打造我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依托国防工业基础,在成渝、关中、辽中南、山西中部城市化地区,激发国防科技资源活力,加快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积极承接产业备份,打造军民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

另一方面,推进资源利用型产业布局重心西移,着力激活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潜能,通过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加速发展,在培育我国区域经济新增长集群过程中,显著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加快西部为主的欠发达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就地绿色转化。在内蒙古西部、甘肃西北部、青海西北部、新疆东部和南部的戈壁、荒漠地区,重点布局一批绿色能源生产和大宗紧缺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利用基地,显著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和绿色低碳化水平。在我国中西部国家公园、自然公园和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打造体验和学习型旅游区域品牌,构筑国家后花园体系,带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满足全面消费升级需求。加强西部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与东部现代生物技术研发的结合,培育“公司+研发+农户+物流”的现代生物产业链,构筑西部现代生物产业集群,培育西部未来产业孵化和成长基地。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24-06-18 樊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3538.html 1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协调发展 63,53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