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19日,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广西宜山主持召开校务会议。在他的倡议下,会议确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并请国学大师马一浮撰写校歌,阐述校训精义。
随后,竺可桢在历次演讲中反复强调:“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的精神。诸位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严谨整饬,毫不苟且”“求是精神首先是科学精神,但同时又是牺牲精神、奋斗精神、革命精神”。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求是”的内涵,他不厌其烦地讲:“你们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了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还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深思熟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竺可桢的阐述,不仅关乎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还涉及理想、责任、立身处世的要义。
竺可桢既是“求是”精神的积极倡导者,也是笃行“求是”精神的楷模。一方面,他大力延揽优秀师资,唯才是举,用人唯贤,没有门户之见。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浙大聚集了苏步青、王淦昌、束星北、胡刚复、贝时璋、谈家桢、蔡邦华、梅光迪、张其昀等一大批当时各领域的精英知识分子。另一方面,他经常勉励学生要立志成为“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的报国人才。浙大毕业生李政道、叶笃正、谷超豪、程开甲、钱人元、胡济民等数千人,都成为了新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李正道曾说:“尽管只有短短的一年,但浙江大学求是精神的熏陶在我今后的科研生涯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曾先后两次参观浙大,对浙江大学的办学品质赞不绝口,称浙江大学是“东方的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