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7版:聚焦

河南

且喜人河两相宜

本报记者 王有强 靳燕 通讯员 刘杰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22日   第 06-07 版)

“一河一镇一名馐,一步一景看道口”。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道口镇,一条大运河成就了一座古香古色的豫北古镇、一只香飘百年的道口烧鸡。

“道口古镇沿运河而建,因运河而兴。大运河从道口古镇曲穿而过,滑县段全长8.24公里,1800多年来通过不断的疏浚维护,至今仍发挥着排涝、泄洪和灌溉等多方面的作用。”县政协委员、道口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俊威早已走遍古街巷的每一处角落,他告诉记者,立足古镇的历史、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千年古镇正绽放时代新韵。

流淌不息的大运河,是活着的历史,也因此催生出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自觉。如何守护“流动的文化”?从滑县政协连续多年的重点工作来看,“绵延文脉、古韵新生”是一种答案——

受县委、县政府委托,县政协组织学习考察团,赴5省多个古镇学习考察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古镇建设管理运营等,形成《关于大运河滑县段及道口古镇保护利用工作学习考察报告》;

县政协连续3年围绕加快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课题开展专题协商,形成报告报送党委、政府;

……

“目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在有序推进,这与县政协的有力助推密不可分。”县政协委员,县运河管委会党工委委员、运河遗产监测中心主任刘守轶说,大运河沿线分布着众多的历史遗迹、文化景观和传统村落,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通过积极夯实运河周边基础,调整二、三产业规划布局,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这条河不仅守候着历史的回响,也见证着区域的新生——在大运河畔一处废弃粮仓旧址上,大运河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华丽蜕变,成为中小学生的热门打卡地。

“通过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设了小麦的一生研学馆、运河沉船博物馆等,并设置了手工艺制作、非遗项目体验等实践区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运河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县政协委员、县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君鸿介绍,目前,研学基地已累计接待数万名中小学生。

人河两相宜,山水总是诗。如今,大运河滑县段已形成北有运河森林公园堆青织翠,南有西湖波光涌金叠银,西有特色农业园区演示四季风华,东连繁华市井、辐辏人烟。县政协委员、县旅游发展和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俊从事旅游工作7年,每到一处,都忍不住“安利”自己的家乡:“赏运河澄波、游水旱码头、逛长街灯影、观多彩民俗。”

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县政协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并出版了两本专辑史料。运河故事如何焕新出彩?县政协主席李卫锋表示,将围绕大运河滑县段的文化保护传承与产业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凝聚社会共识,努力将大运河滑县段的文化价值挖掘得更深、传承得更广。

2024-06-22 本报记者 王有强 靳燕 通讯员 刘杰 河南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3801.html 1 且喜人河两相宜 63,80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