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华夏副刊

又见“东风第一枝”

——从北京京剧院“纪梅”十台剧目谈起

侯露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25日   第 12 版)

编者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课题。新时代文艺界呈现出勃勃生机,先后涌现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化佳作。十年来的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政协委员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深度参与,发挥了积极作用。华夏副刊从本期开始,邀请历届文艺界委员,以委员视角讲微观感受,畅谈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经历经验以及文化领域的新现象新气象。

民间以梅为花之魁,东风即春风,第一枝为梅花。看了北京京剧院在今年3月间开启的为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梅葆玖诞辰90周年演出的十台梅派剧目(以下简称“纪梅”演出),让我由衷地赞叹,真是:又见东风第一枝啊!

为什么说“又见东风第一枝”呢?今年是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梅先生创建梅派艺术以来,梅派艺术不断地发展、传承,让我们看到了梅派艺术不断地开枝散叶,一次次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美的震撼。以往看“梅派”京剧,也总有惊喜,但更多看的是选段,看某一出戏。这次,十台剧目连演,是梅派艺术,尤其是梅派大戏的成果繁荣展现。我们需要这样的演出,需要这样的成果。

戏曲是舞台艺术,说得再好,研究得再深,都不如台上看戏。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北京京剧院能完整地、整体地推出十台梅派大戏,这是当代戏曲文化的创新,是经过多年培养,戏曲人才和戏曲观众整体水平新高度的呈现。

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梅兰芳表演体系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跨入互联网时代后,京剧艺术如何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这是党和政府一直关注的事情,也是新时代戏曲人全身心投入的事情。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戏曲保护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中华民族是讲求实效的民族,戏曲人肯学肯干,但具体怎么干?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去探索的新课题。北京京剧院抓住时机、乘势而上,运用互联网思维的智慧——不做终端做“矩阵”,值得我们学习思考。

大家知道,近年来戏剧界票友已经广泛涉足网上直播、网上买票、圈粉打赏等互联网领域了,有些人还获得了不菲的报酬。我不反对网上的诸多新现象,但我认为,最终戏曲观众要看的不是滤镜的放大效果,而是真正回归台上唱念做打全能的真功夫。作为戏曲工作者,我在想,我们一方面需要新技术手段的传播,但更需要扎扎实实的硬功夫作为传播的根基。戏曲的网络传播是“终端”,我们需要“戏曲矩阵”。

我这里所指的“戏曲矩阵”,是把互联网矩阵的概念运用到戏曲的演出和传播当中来。因为演员、舞台和观众的关系,在过去传统表演中,是直线式的,就是演员在台上演戏,观众在台下看戏,台上和台下的一种现场互动。这次的演出,首先在演出形式上,是多个剧目单元的介入。在传播上,有了互联网的推动,观众不再是接收的“终端”,他们通过手机拍摄、传播,发布在微信朋友圈和网上的公共空间里,继续引起新一轮的点赞、传播、互动,形成了现在所谓的“圈粉”现象,从演出本身到传播方式实现了一种感觉上是“铺天盖地”的影响。

“戏曲矩阵”该怎么打造呢?此次令我欣喜的是,北京京剧院用纪念梅兰芳、梅葆玖的十台京剧演出,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向世界展示了梅派艺术的魅力和传承的累累硕果。打造梅派剧目矩阵,又让每出戏很“原汁原味”,这种做法很创新,这样的演出,很有价值。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戏曲剧团剧院打造出自己的“戏曲矩阵”。

“矩阵”式演出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繁花迷眼的震撼和回味无穷,通过张馨月、胡文阁、张慧芳、窦晓璇、白金等中青年新秀的表演,穆桂英、虞姬、赵艳容、程雪娥、韩玉娘等形象栩栩如生地立在舞台上,让观众与大师塑造的经典人物面对面,梅派艺术的感染力瞬间捕获人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一种理想的人格追求,梨园界的翘楚们将这一理念扩展到梨园行里,到了梅兰芳这里,他做得更加彻底。面对日本侵略者,他蓄须明志,宁愿饿死、宁愿打伤寒针让自己高烧也不给日本人唱戏,这可谓立心、立命之举。而对京剧艺术美的追求,不仅是在为往圣继绝学,更是照亮了后世的路,以至于今天的优秀演员们只要潜心学习梅派艺术,都能熠熠生辉!在这次“纪梅”演出时,每看一出戏,我都觉得演得太好了,尽管演员们年龄有大有小,身高胖瘦各不同,但他们走进梅兰芳先生创造的人物角色里,都无一例外焕发出美的感染力。无须赘言,这神奇的力量一定来自于“梅韵”!梅兰芳先生的戏剧创新精神,被十出戏的剧目矩阵,整体演出展现、继承。不仅打开了今天的戏曲研究者的理论空间,也让传承者看到了文化守正创新的前景。

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纪念梅兰芳先生所应该达到的高度。

十台“纪梅”演出,我是专程从外地过来观看的,场场不落,场场精彩。通过梅派大戏从未有过的集中展现,也让我们看到经过这十年的改革创新,戏曲人才培养的硕果,戏曲艺术发展的成就,我们看到中华戏曲艺术以更加明确的文化自信实践着传统保护与现代创造,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所焕发的新的活力与生机。

(作者系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编剧)

2024-06-25 侯露 ——从北京京剧院“纪梅”十台剧目谈起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3917.html 1 又见“东风第一枝” 63,91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