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书

一本学理扎实故事生动的书

本报记者 张丽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10日   第 12 版)

《历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100讲》

7月2日,由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承办,人民出版社协办的《历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100讲》(以下简称:《100讲》)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100讲》由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办公室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编写而成。该书以“历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选择100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话题,阐释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剖析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趋势。

用《100讲》阐发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100讲》是一部好书。”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蒋建国表示,“好在学思想、用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一次积极实践和有益探索;好在用史实、讲故事,生动鲜亮地呈现了各民族共同促进历史前进的伟大历史征程;好在用学理、讲道理,融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深刻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丰富内涵和一体与多元的历史格局;好在用历史、讲未来,使人坚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发展不断加深的过程,必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巩固的过程。”蒋建国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借鉴这次实践,持续加强理论研究阐释,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推动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持续深入探索将学术话语、政治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的有效叙事方式,讲好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讲好56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团结故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积极贡献。

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杨艳秋看来,《100讲》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理念,重视阐释史学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的重要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翔实的历史知识和学术养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历史依据,有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一部深入阐发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青觉发现,从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视角来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演变、发展的历史,使《100讲》别具一格。“它用极具典型性、有代表性的100个主题告诉我们,正是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才使中华民族源源不绝、代代相传、层层积淀、生生不息,中华文明因各民族交融汇聚而兴旺发达、延绵持久。”

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守军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100讲》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深入践行和探索,也是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把握历史的代表性学术成果。

以述论结合的方式讲故事

“《100讲》立足中国历史实际,选取了具体的史观、史论、人物、事件、制度、经济、社会文化、艺术思想等,聚焦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时代性、连续性、统一性,采取述论结合的方式讲故事,讲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中的关键时刻,讲述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案例,讲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文化认同中蕴含的凝聚力向心力,讲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信。”《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教授哈正利评价道,《100讲》对于如何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对今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专题化、精细化发挥了示范性作用。

“讲好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要处理好学术研究与大众普及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史学编辑部主任晁天义认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不仅要讲给学术界,还要讲给社会大众;不仅要讲给成年人听,还要走入青少年内心。要处理好学术研究与大众普及关系,就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回应时代问题、解答时代问题。读者能否通过阅读这些成果得到启迪和教育,是检验学术研究成果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100讲》一方面体现出严明的学术风范,另一方面体现出轻松活泼的行文氛围,可谓一次可贵尝试。”晁天义说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李大龙在搜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主题论文论著时发现,研究成果中关于宏观理论判断的多,提供具体方式方法的少,《100讲》可谓学理与故事相结合的典范。他希望该书再版时可以增加有关理论的解读,使学理与故事更加紧密结合,在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注重发挥史学资政育人的作用

有着几十年教龄的北京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主任郑师渠深切感受到,历史教育是更为有效的思政课。有效的思政课不需要讲很多道理,从正确的历史观出发,借助民族的共同记忆,将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就可以让听者明白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如何由自在转变为自觉的形成发展过程。《100讲》就是如此。这就犹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不经意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植入青少年心中。同时客观生动的历史场景,又常常会增强人们体悟真理的厚重感。

“《100讲》选材精当、文风平实,全书贯穿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体现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各民族对祖国疆域、中国历史、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贡献跃然纸上。”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副司长张世保表示,该书体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优良史学传统,继承发扬了老一辈学者注重史学资政育人的重要品质。

在北京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副主任李帆看来,历史教科书对于国民培养爱国情感和实践意识,特别是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培育和推广起到很大作用。“《100讲》传递的知识更加系统,使人们所接受的概念建立在知识和事实基础上,具有外在理论知识向内在情感认同发展的可能性,对于今天编纂教科书有很大启示。”李帆说道。

2024-07-10 本报记者 张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702.html 1 一本学理扎实故事生动的书 64,70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