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建设韧性安全城市 少不了极限思维

梁修明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16日   第 05 版)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中心,人口、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高度集聚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特征和本质属性。空间、资源的高度聚集和社会生产的高度分工,使现代城市形成了庞大复杂的集成系统,在提高生产效率、创造财富价值、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受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交织叠加、互相作用、多维耦合的影响,也易产生系统性、复合型、衍生性、非均衡性等安全风险。

在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的背景下,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日渐成为城市治理中的重中之重。在多年强调“韧性城市”的基础上,去年底至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天津考察时先后强调,要推进、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从“韧性”到“韧性安全”,充分凸显了安全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韧性安全的城市,才能在遇到各种风险冲击时进行有效防范和应对。

正所谓“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建立韧性安全城市,首先要树立极限思维,强化见微知著能力、风险科学预判能力,坚持以冗余量对冲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完善并夯实风险防范治理工作机制,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内在逻辑客观规律,需要更好地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以极限思维防范化解城市安全风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把握风险规律,坚持极限思维,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有效防范“灰犀牛”事件,增强识险知危、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警觉预判、战略主动和本领能力。

首先,重在统筹好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规划是基础,建设是核心,管理是关键。将极限思维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各方面,深刻遵循“韧性安全城市”发展理念和规律,留好空间和余地,统筹把握好“力所能及”和“力不能及”“目之所及”和“目不能及”之间的辩证关系。无论是城市人口规划、土地规划还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产业规划建设管理,抑或是社会管理治理体系,应对各种安全风险事件时的承受能力、应对速度和恢复程度,都要在最大值、最小值和临界值下进行科学分析、精准研判、系统把握,确保一旦出现安全风险时能看得清、把得准、顶得住。

其次,要在完善夯实工作体制和机制。建议健全优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主体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推动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关联、责任到人的城市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治理体系。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要涵养市民积极的心绪心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让“共建共治共享”“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等理念成为一种普遍共识、文化特质和实际行动。

此外,贵在提高全生命周期的风险防控能力。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常态化上下功夫、见真章、求实效,全链条、全流程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理念、模式和手段创新,提高巡查稽查、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快速恢复等能力,构建高质量的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系统。坚持极限思维,保持战略定力,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城市风险战略性规划和城市风险治理清单管理制度,完善优化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提升的闭环机制,切实解决好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的问题,有效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尽最大努力守护城市安全、人民安宁。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2024-07-16 梁修明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918.html 1 建设韧性安全城市 少不了极限思维 64,91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