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协商议政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湖北省委会副主委、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韩民春:

优化乡村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布局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17日   第 03 版)

各地建设百姓舞台、文化礼堂、乡村记忆馆、村史馆等基层公共文化空间,丰富了乡村文化活动,提升了人民群众幸福感。今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中国文联办公厅印发了《“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工作方案》进行具体部署。但实践中还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总体规划欠缺。体现在布点不优、定位不准。文化场馆呈现出新居民区多、老居民区少的特点,加之规划不科学、交通不便,影响了使用效率和体验。二是发展后劲不足。体现在运维投入不够、人才难留。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资金多为专项债券,后续运营投入依靠地方政府财政补贴,资金缺口较大,文化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可持续性。

为此,建议:

注重顶层设计与资源配置相结合。首先,在充分调研基层群众文化需求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规划。统筹考虑各地区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文化资源等因素,合理确定公共文化空间的数量、类型、规模、功能,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文化地标的知名度、影响力,提升归属感。其次,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空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在规划阶段要运用运营前置思维,重视规划设计和运营的关系,以项目的底层逻辑来推演项目的顶层设计,充分考虑项目未来的投资回报周期和可持续经营,实现“农旅文商学艺”融合发展。

注重财政投入保障与激活社会力量相结合。首先,确保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保证基层公共文化空间的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省级层面要出台相应政策,助强扶弱。对文化特色强、运营潜力大、辐射影响广的点位给予重点支持,引导支持相对落后的地方找准定位加快发展。其次,拓宽资金来源。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经营主体、民间组织参与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运营,运用好税收优惠、奖励补贴政策。激发社会力量投入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和创新基层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收入模式,通过开展赞助合作、开发文化产品等方式,增加基层公共文化空间的自身收入来源。第三,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根据基层需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定向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文化人才,培育文化领头人和管理人员,提升运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完善基层文化空间运营人员的招聘、培训和考核体系,提高业务能力,建立、完善乡村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

2024-07-17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湖北省委会副主委、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韩民春: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962.html 1 优化乡村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布局 64,96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