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民意

让未成年人上网不再“躲猫猫”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吴碧霞

本报融媒体记者 杨岚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22日   第 10 版)

●暑期已至,网络世界成为“神兽们”的“避暑胜地”,网络沉迷问题着实让家长们担忧。

●18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如何让孩子既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与乐趣,又保持生活的平衡与健康?“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的背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本期“民生·民意”专版特别关注。——编者

人民政协报:今年您提交的《关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的提案》(后简称:《提案》)被确定为全国政协重点提案,这件提案基于怎样的发现?

吴碧霞: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的女儿正在读小学三年级。我在生活中发现,学校布置作业、孩子做作业都需要使用电子产品,“互联网原住民”的“Z世代”已经形成“活在网上”的生活习惯,也常常被课程以外的游戏、短视频吸引。

我在身边的家长中进行调研,家长们普遍反映,游戏、短视频直播等五光十色的网络产品,对身心尚未成熟的孩子们极具诱惑力,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往往成为亲子关系冲突的导火索。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我发现自2020年以来,我国出台了20余部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文件,提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相关内容。总体看来,近年来无论是立法机关、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群团组织,还是学校、互联网企业等都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未成年人过度用网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我也关注到,短视频和网络游戏仍然是造成青少年网络沉迷的主要载体,还需要多方关注。

人民政协报:基于这些调研,您有哪些思考?

吴碧霞:我认为青少年沉迷互联网还有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是算法推荐构建了“信息茧房”,互联网信息平台的算法推荐模式,虽然可以让用户快速定位兴趣圈、捕捉核心内容,但也限制了青少年接触信息内容的多样性与主动性,容易造成网络沉迷。

二是尽管防沉迷措施不断升级,但内容分级审核制度尚不健全,未成年人模式还有漏洞,“躲猫猫”的反制方式也层出不穷,抽游戏盲盒、直播间、开卡等新鲜的玩法,花样百出,拦不住爱玩的“熊孩子”。

三是缺乏家庭陪伴的青少年更依赖互联网,父母有效陪伴不足或者隔代养育,农村还存在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寄宿中小学生靠手机陪伴童年,家庭教育最先“一公里失防”,导致孩子们通过网络寻求心理满足和情感慰藉。

四是网络互联网泛娱乐化内容,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增加了青少年价值观塑造和思想引导的难度。

人民政协报:针对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您有哪些建议?对于当前暑假期间不少家长的困扰,您有哪些妙招?

吴碧霞:我认为首先应完善短视频、游戏应用类监管,压实平台责任。推动平台切实承担相应管理责任和违规创作者的连带责任,让平台对创作者的违法违规行为有切肤之痛,在源头上切断不良行为的产生。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管,切断“低俗内容——流量——粉丝——利益”的链条,不再让低俗成为流量的“外挂”。同时,设置问题创作者的信用记录和准入门槛,让创作者不敢、不想、不能有违规违法行为。推动形成行业良性竞争机制,着力解决平台审核把关松、推荐算法不科学、流量分配机制不合理等问题,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实现行业健康发展。

其次,在推动网络内容质量提升,引导健康积极的内容创作方面,各企事业单位应站在为党育人的高度,提升全社会对青少年网络文化生产的重视。结合青少年群体的兴趣爱好,推出能够对青少年起到寓教于乐作用的优秀内容。加大政策力度,提升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文化需求与供给的关注,提升对青少年文化情感的回应。开展青少年适龄的网络优秀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播,发挥各类自媒体的文化供给作用,多方面优化供给渠道。

同时,要引导家长在青少年健康上网中承担相应责任。引导家庭在青少年上网监管过程中发挥正确作用,并利用社会资源解决住校、留守儿童的健康用网问题,推动青少年过度上网问题的改善。要在全社会明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引导家长以身作则,在科学管理子女上网的同时,自觉树立健康上网的榜样。提供高质量陪伴,多与子女进行亲子活动,把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上转移。

此外,还应为孩子提供心理服务,疏解青少年心理压力。围绕促进青少年体质和心理健康、社会观察和国情体验、科学技术和艺术素养提升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特别是在暑假期间,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多形式的活动,引导更多青少年培养现实兴趣爱好、明确成长方向。

人民政协报:总的来说,宜疏不宜堵?

吴碧霞:是啊。学校和家庭要行动起来,给孩子们创造更为健康的教育生态。就在上个月,我随全国政协调研组赴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情况。我们看到,学校用一层楼的空间为孩子们打造了“创客空间”,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体验3D打印,学习机器人、电子电路集成等科技类的课程。同时,对艺术感兴趣的孩子们,还可以参加学校的管乐团、合唱团等。我还在调研中亲身感受了学校为疏解学生压力设置的脑电认知能力训练与脑电分析系统,系统可以帮助孩子们解除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负面状态,以实现身心健康。这些方式都是帮助孩子防止沉迷互联网的有效途径。

2024-07-22 本报融媒体记者 杨岚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吴碧霞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191.html 1 让未成年人上网不再“躲猫猫” 65,19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