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教育

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需要继续统筹推进

——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

本报记者 朱英杰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23日   第 10 版)

人民政协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在您看来这释放了哪些信号?

周洪宇:我们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问题,始终处于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中。十九大及更早的各届党代会报告中,教育科技人才都是分别放在不同部分论述的。到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并紧随“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之后,此次三中全会,又再次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都进一步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目标;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22年,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所以说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是教育的重要性,仅从政策文件中的表述就可以看出,其地位和作用正随着我们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推进变得愈发重要,建设和发展思路也变得愈发清晰。

在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此次三中全会公报中表述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核心要义没变。新的调整体现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的“改革”二字上,我想,这主要是基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会议主题,同时也更加聚焦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统筹推进这一改革方向。

人民政协报:在您看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如何实现统筹推进?

周洪宇:我注意到,会议还指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率”。在我看来,这主要涉及改革的内容、路径,重点强调怎么改革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过去相比,“新型举国体制”是一项集中全国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以国家发展和国家利益为根本旨归,以攻克某项重大项目或完成某项重要任务为主要目标,以实现突破性发展和跨越式进步为外在表现的独特体制,它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聚焦国家需求建立战略性任务决策机制,以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又是着眼“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来说的,是将新型举国体制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个问题联系起来,聚焦到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国家创新体系”内涵丰富而明确,主要是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及治理创新体系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对待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首先在方法论上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全局思维。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科技人才是客观联系的,不能刻板地将三大领域分开进行、分头改革。具体到落实的层面,特别需要相关部门协同开展,特别是在顶层设计和各种政策制度的构建维度上,要统筹推进、一体布局和协同并进。

人民政协报:对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您看来,有哪些工作需要特别关注?

周洪宇: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如何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上,还有一定距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就要围绕发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着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分类推进高校改革。要持续推进“双减”改革,健全“双减”治理机制。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完善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关爱体系。要注重优化资源配置,针对学龄人口峰谷变化做好前瞻性布局,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要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完善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的保障激励机制。要大力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完善党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把关键核心技术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尤其是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同时,要特别注重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特别是对民营企业、非事业单位的人才职称考核评聘问题上,如对民办学校教师等,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2024-07-23 本报记者 朱英杰 ——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244.html 1 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需要继续统筹推进 65,24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