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以人工智能赋能“四链融合” 打通创新驱动发展堵点

宋华盛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26日   第 05 版)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之时,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好人工智能赋能性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通创新驱动发展堵点,加快催生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促进高质量国内经济大循环,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我国在产业和创新领域已形成独特优势。第一,我国拥有产业门类齐全、配套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上下游产业已形成聚合优势。第二,基础设施完善和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保障产业链高效运行,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第三,创新能力提升显著,发展势头较好。第四,人力资本资源发展形势良好,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显著提高。第五,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和有为政府优势。大规模市场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有为政府优势为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产业链和创新链拥有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机遇,也要十分重视所面临的短板和挑战。首先,制造业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可替代性较高。我国制造业亟须通过创新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实现产业链位次攀升。其次,中间品特别是高质量中间品严重依赖进口,面临容易被“卡脖子”的困境。再次,创新能力仍较薄弱,关键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此外,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不够,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具体表现为: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的转化不足;产业创新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不足。同时,人才资源和资金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结构性错配、误配现象普遍存在,对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不足,进而影响了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和新质生产力的有效催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创新链是从科学知识的创造,到创新成果的转化,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系列创新活动的集合。创新链与产业链如同DNA双螺旋结构,相互依存、彼此融合、共同演进。资金链是创新链运作的重要保障,是连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桥梁。人才链支撑创新链发展,并为产业链保值增值提供根本动力。四链融合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各主体协同合作,要素在各链间高效配置,四链环环相扣,相互支撑,形成融合发展的态势。其中,创新链是四链融合的核心,产业链是四链融合的目标,资金链是四链发展的基石,人才链是四链发展的根本。四链融合既包括每个链条内各个环节的纵向融合,也包括四个链条之间的横向融合。当前,四链融合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存在诸多痛点、难点、堵点、卡点,深度融合的生态尚未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赋能型技术,有望为“四链融合”深度融合提供支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人工智能为引领,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委员会组长潘云鹤曾提出:“人工智能正走向数据与知识双轮驱动的新一代,中国产业经济在五个层次上加速从‘数字化’向‘智能化’演进。”即工厂视野层次的生产过程智能化、企业视野层次的企业运作智能化、产品视野层次的产品创新智能化、集群视野层次的产业链接智能化、区域视野层次的经济调节智能化。面向产业经济的不同层次,如何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地嵌入到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服务机构等多方主体的认知决策过程,建立支撑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的“四链融合”数智平台,是实现产业经济数智化转型升级的关键。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之时,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好人工智能赋能性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通创新驱动发展堵点,加快催生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赢得发展主动权。

(作者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九三学社中央经济专委会副主任)

2024-07-26 宋华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401.html 1 以人工智能赋能“四链融合” 打通创新驱动发展堵点 65,40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