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有两件“大事”在朋友圈刷屏。一是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黎开幕,开幕式首次从体育场搬到了开放的城市空间,体育、历史、艺术在塞纳河畔完美融合,让世人领略到了这座城市的人文气质。二是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理想都城的壮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两件事看似无关,却都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说明了历史文脉是城市的灵魂,说明了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北京中轴线申遗历时十多年。南起永定门,北至鼓楼、钟楼,纵贯北京老城,这条跨越了7个多世纪、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被梁思成先生盛赞其为“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中轴线是北京的灵魂和脊梁,北京独有的壮美气度和历史文化风貌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它承载着岁月更替、文化传承、古都变迁以及既古老又现代的时代印记。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为探索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古代都城保护理念与做法,妥善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中国案例和中国经验。这怎不令人欢欣鼓舞!
我是前些年开始关注中轴线申遗工作的,特别是在去年成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后,还专门提交了一份“通过‘中轴线申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提案”。这份提案的提出,就是希望在中轴线申遗的过程中,通过实施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更好地系统挖掘北京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北京老城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凸显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的整体价值。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了,但它的文化使命还将继续,正如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世界遗产大会上发表感言时讲到的,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
作为曾经关心过北京中轴线申遗的人,我思考站在新的起点上,北京是否可在以下三个方面再下功夫。
一是让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都的整体保护中相得益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样貌是文化灵魂的外化。中轴线申遗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加强古城保护、文物建筑修缮等,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北京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以及与中轴线密切关联的以昆曲、京剧为代表的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遗产是否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很好的彰显?为什么在这条中轴线上孕育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昆曲、京剧?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中轴线既是一个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又是一条链接古今的历史文脉,它既是物质遗产,又有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其间,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昆曲今天还存活在这条中轴线文明带上,而且古老的中国戏曲今天仍然生机无限,这本身就是向世界传递的中国好故事、中国好声音。中华文明为什么没有断绝,戏曲是最好的写照。今天我们更应加大对以戏曲为代表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二是要对中轴线上形成的古今辉映、文明互鉴的文化景观加大阐发的力度。中轴线申遗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和东方文化的魅力,但在之后的工作中,还应向世界展现中国人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度。这条中轴线及其周边区域,不仅有北方昆剧剧院、北京京剧院、北京河北梆子剧团、中国评剧院、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等众多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的剧院与院校,还有国家大剧院、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校、中国歌剧舞剧院等这些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文化艺术机构,这体现了中国文化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又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气度,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与此同时,中轴线上众多的剧场群落,还能欣赏到古今中外形式多样的演出,体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这条中轴线上戏曲、曲艺、芭蕾舞、歌剧、音乐剧、交响乐等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交相辉映,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加大对中轴线上独特的文化景观的宣介,也是塑造新时代中国文化形象的需要。
三是可创立以中轴线为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品牌。随着一批重点文物、古建筑、戏楼等经过腾退修缮恢复历史风貌,以及新兴的文化艺术场馆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文化之轴会更加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对中轴线历史文化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关注。目前,我们对中轴线上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还缺乏有效整合,还没有形成有世界影响力的艺术活动品牌。我们可以把以中轴线为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融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统筹规划中,通过举办独具特色的艺术节、展览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既展示中国人礼敬传统的文化精神,也展现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成果,同时也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世界各地文化艺术家汇聚中轴线,把中轴线变成向世界展现中国人开放的文化胸襟的舞台。
今年年初,中国戏曲学院就开始筹拍一部《家在中轴最美处》的短片,邀请京剧名家于魁智、李胜素担任片中的主唱,以戏曲人和孩子的视角讲述中轴线的故事。在这部短片进入后期制作之时,传来了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喜讯,就让这部短片作为戏曲人的一份贺礼吧。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