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华夏副刊

以设计师的眼光看“中轴线”

宋慰祖 甄明舒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08日   第 12 版)

前门大街的五牌楼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设计与制造对世界人类的贡献,是现代设计与制造的基石。在研究古代城市规划、古代建筑的学者眼里,它是一条长7.8公里、统领全城的“城市脊梁”,是矗立在永定门和钟楼之间的一系列“巨丽宏深,雄视八表”的地标建筑。

用设计师的眼睛能看到什么呢?第一眼看去,也是巍峨壮阔的城门宫殿、玉砌雕栏的坛庙楼桥。这只是第一个维度。

第二个维度是什么呢?每一座建筑,都由成千上万的构件组合而成。每一个构件,又是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工种、代代传承的工匠们以严苛的技艺制作而成,凝聚着几代人的经验智慧、精湛技艺、非凡创造和审美追求。明清之际,由于都城建设的需要,按照不同工种,北京营造匠作逐渐形成“八大作”,即:瓦、木、石、扎、土、油漆、彩画、糊。实际上,远不止这些。王世襄先生曾在《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中列出43作:“土、搭材、大木、石、瓦、琉璃、装修(包括家具、陈设等)、雕銮、旋、漆、泥金、油、画、裱、佛、门神、金、银、镀金、铜、锭铰、铁、錽(wàn)、锡、玉、珐琅、竹、帘子、藤、棕、缠筋、灯、弓箭骲头、绣、裁缝、毛袄、绦、缨、皮、毡、墨、香、刻书。”这意味着,一座古代建筑可能包含着如此之多的工艺、材质、技法、表现手法、呈现方式、艺术风格、文化样式、信仰诉求等,才呈现出如此震撼人心的视觉形态。

从设计师的视角还应看到中轴线所蕴含的更多美学价值。深入到建筑细节中去,可以看到那些精妙的设计和精巧的工艺,可以感受到那些让人为之心动的美,如前门大街布满装饰纹样的五牌楼。高申在《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建筑——鸿图永驻》中这样描述:“立柱为‘冲天柱’样式,柱下有汉白玉基座,雕有石狮子纹饰。每根立柱各有一对戗柱,每间上有两道额枋,枋间有镂雕联环纹和龙纹花板。枋上各以斗拱承楼顶,五楼均为四坡顶,正间额枋间镶‘正阳桥’匾额,夹杆石上有石雕小兽。”那些材质、工艺、造型、纹饰、色彩,“玢豳文磷,天巧层出”“崇楼阿阁,缦庑飞檐”,细节的巧工美饰,都可能会给设计师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

第三个维度,不仅要看到那些宫殿建筑,还要看到宏大叙事之下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这里不仅有大度雍容、礼乐交融,还有市井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这正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从中可以发现中华文化的因子,梳理那些日常用品迭代演进的脉络,找到与当下生活的连接点和设计的切入点,激发创意灵感。京籍作家刘心武在小说《钟鼓楼》开篇有这样一段描述:

随着天色由晶黄转为银蓝,沉睡了一夜的城市苏醒过来。鼓楼前的大街上店铺林立,各种招幌以独特的样式和泼辣的色彩,在微风中摆动着;骡拉的轿车交错而过,包着铁皮的车轱辘在石板地上轧出刺耳的声响;卖茶汤、豆腐脑、烤白薯的挑贩早已出动自不必说,就是修理匠们,也开始沿着街巷吆喝:“箍桶来!”“收拾锡拉家伙!”……卖花的妇女走入胡同,娇声娇气地叫卖:“芍药花——拣样挑!”故意在鼻子上涂上白粉的“小什不闲”乞丐,打着小钹,伶牙俐齿地挨门乞讨……

一段简短文字,生动描绘出100多年前的街肆店铺,引车卖浆,贩夫走卒,寻常百姓生机勃勃的人间烟火。清末仲芳氏所著的《庚子记事》里也有对当时珠市口大街一带的描述:“凡天下各国,中华各省,金银珠宝、古玩玉器、绸缎估衣、钟表玩物、饭庄饭馆、烟馆戏院,无不毕集其中。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高申《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建筑——鸿图永驻》)

想想看,很多国际知名的时尚品牌,也都是从100多年前个体手工匠人的私人定制一路演变过来的,可能还有很多这样的资源等待发掘。

第四个维度,从元大都算起,作为都城的中轴线,至今有7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它代表了国家在建筑、设计、工艺、制造等领域的最高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也堪称一流。从这个意义上看,北京中轴线也是一条文化中轴线,它汇聚了中国几千年文化艺术、工艺美术的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者。所以我们今天看中轴线,应该把它看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和样板,是东方造型风格和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同时,还应该超越林林总总的设计和技艺,去体会中国造型、东方美学的独特之处,从中汲取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视觉特征,融入设计实践之中,从而创造出具有东方美学调性、深厚韵味,又新颖生动、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作品。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上的“祥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祥云,代表了中国传统装饰中,对自然元素的高度概括,并赋予美好寓意的造型观,设计者准确地找到了这一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元素,创作出被广泛认同的、跨越不同文化的中国符号。

回头看,上世纪初遍及欧美国家、盛极一时的新艺术运动,可以看作是基于科技进步的现代工业时代设计的发轫。其实,新艺术运动在风格上很大程度受到东方,包括中国和日本的装饰风格的影响。来自东方的,以自然山水、花鸟、动植物为主要元素,高度概括的、平面的、装饰的、温和的画面,给西方艺术家带来扑面而来的新鲜感。这正符合他们所要追寻的,“对大众生活和人的内心感受的关注与表达,对既有社会秩序和思维秩序的反叛”的创作理念。他们将这种东方趣味和手法与西方的风格相融合,“用现代性的参照体系重新检视固有的传统,用新精神来对旧事物进行改造,”(高兵强等《新艺术运动》)创造出崭新的装饰风格,对后世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可以看作是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创造出新的视觉样式的例证,具有参考和启示意义。

当然,北京中轴线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远不止这些,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察视角。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打开思路,期待有更多的思考与交流。

(作者宋慰祖系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常委、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甄明舒系设计文化学者)

2024-08-08 宋慰祖 甄明舒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985.html 1 以设计师的眼光看“中轴线” 65,98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