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华夏副刊

青海,三江起源的地方

刘广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08日   第 12 版)

第一次去青海时跟着藏族同胞转了湖,第二次去青海转了山,第三次去青海又转森林。每一次转,要挂经幡、撒路马、献哈达、敬美酒、奉贡品,桑烟袅袅,法号阵阵,虽一知半解却又入乡随俗,这样的煨桑,这样有仪式的转湖、转山、转森林,是虔诚,是敬畏,是信仰,是祈福,是祝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近十年,我去过七次青海。走过戈壁沙漠,穿过牧场雪山,看过高原湖泊,踏过森林草甸,游过丹霞冰川。最大的收获是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皑皑雪山九曲十八弯画到渤海完成黄河长卷,又从唐古拉山脉格拉丹东雪峰一路画到东海入海口完成长江卷。

大自然是伟大的艺术家,最懂美,她用瑰丽神奇的画笔,把青海勾勒成最纯粹的艺术品,用蓝天白云展示无限胸襟,用草原湖水抒发静谧风情,用绽放花朵点缀诗与远方。作为欣赏者,只需静静感受,感受动人的传说、江河的源头,感受古老的民族、无上的信仰,感受清澈的流水、高峻的雪峰,感受风起余音回荡,感受朝阳落霞风光,青海的每一帧,都是史诗般的视觉映像。

我试着记录青海,不仅是一幅幅画卷,更是以人类的使命记录自然。当画笔与宣纸跳出现实又相互审美观照,我想不是我在绘画,而是千年的历史回应着现实,因为这里是文化自信的根,是孕育滋养中华民族的源。

寻根溯源,带着深入学习、探访遗址、自然保护、了解历史、生态利用、文旅融合的课题,7月15日至19日,我随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围绕“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青海开展专题调研。

飞越1780公里抵达西宁之际,空中俯瞰被白雪覆盖的祁连山脉,映衬着天际线,远处是厚厚的雪山,近处是无垠的草原,山顶是密集的乌云,山下是骄阳的光晕,祁连山脉把风景一分为二,一边是诗意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边是“彩林遍野,枝头摇曳”风情无限。

青海的美似乎没有尽头,让来到这里的人像失了记忆一般,每一秒都在发现,每一瞬都在惊叹,而缘分却毫无征兆地出现,在到达青海的第一站,我就住进了三年前住过的同一家酒店的同一个房间。

但在这四时有变的风景里,唯一不变的是同胞的热情,当牦牛肉、奶茶与糌粑组成的豪华三件套端上桌,才懂得康巴美食非尝不可,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让糌粑成为高原上最美的颜色,也终于明白老饕们为何会因这口地道的牦牛肉,不远几千里聚在一起。

当从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飞抵玉树巴塘机场降落的那一刻,就被玉树的蓝天白云吸引,被连绵雪山震撼。大家统一做出微张的嘴型,这不仅是喜悦带来的心跳加速,还有来自高原缺氧的生理反应——4493.4米的平均海拔,对于清晨6点吃早餐、8点坐上航班的调研组是全新的体验。一天下来,虽然大多数人走路迟缓、微笑腼腆、入睡困难……因为是在青海,或许还有一种被美景冲击所产生的“窒息感”。

因为这里是万山之宗、江河之源,三江从这里汩汩涌出奔流到海,文成公主从这里进入西藏。因为这里是青藏高原腹地汉藏文化的中心,历史上茶马古道、唐蕃古道、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因为这里文化体系特有而多元,康巴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感恩文化多姿多彩。因为这里各类寺庙数不胜数,宁玛派寺庙、萨迦派寺庙、噶举派寺庙、格鲁派寺庙等藏传佛教影响很大。因为这里九曲大江汇集、草原辽阔无边、雪山连绵不断、沼泽湿地成片,4173.14万亩的湿地面积,让玉树成为“中华水塔”,是名副其实的生态高地。

青海的美,在山,在水。

在山的世界里,青藏高原让青海实至名归,世界屋脊让山的世界有了精神,山神的护佑让苍生有了信仰,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三江之源,因水而兴,让青海成为水的家乡,在这里,江河湖海,水网密布,高山海子,不计其数,她们以此为起点,聚水为塔,浩荡东流。

有了山,有了水,就有了信念与敬畏,就有了精神与追求,就有了行走在高山峡谷、森林草原、激流险滩、蓝天白云间的靓丽风景,就有了一段很长的路,一群意气风发的人,一个长留于中国史册的奇迹。

这个奇迹是很多人对青海的初印象,我也一样源于少年时听长辈讲过在青海工作时参观221基地的场景,那是第一次从别人口中听到“我亲眼见过原子弹诞生地”的故事,有羡慕、有向往,深意识里记住了这个地方,这里不仅创造出了可歌可泣的人间神话,延续着伟大时代中一群人热血奋斗的精神和浪漫情怀,还可以欣赏青海湖畔金银滩草原美丽风光,听“在那遥远的地方”,故事是从他处听来的,却在脑海里愈藏愈满,越留越有立体感。

再来到青海湖畔,来到著名的“原子城”青海221厂,会有种扑面的熟悉感,作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诞生地,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自然风光和红色旅游景区,但钢筋水泥墙上当年的毛主席语录还清晰可见,原子城纪念馆庄严肃穆,门楣上镶嵌着青黑色石雕,居中的核裂变图案与周围的八卦、太极图等中国传统图案融为一体。

拾级而上,不由想起那段光辉的峥嵘岁月,这是一个改写历史、无限荣光的地方,这里有中国核武器研制的艰辛历程,有科学家们的奉献精神。在一幅幅图片、一个个模型、一件件实物面前,生动地再现了那段奋斗的年华,还有按照当时指挥所房间里原有工作状态保留的陈设,旧时的科研仪器和年代久远的老式发电机摆放井然有序,据说有的老机器现在仍然可以正常工作。一张“金银滩原子城铸就者纪念碑”的图片,有些显旧,上面一个个名字,很陌生又很熟悉,像灼烧眼睛一般,不止一次想落泪,按年龄都是我们的父辈,是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隐姓埋名、默默付出,让我们可以安心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底气为自己的喜欢去追求、为自己的热爱去努力。

历经岁月留在草原上的不朽印记,是触及心灵刻在血脉里的精神力量。丰富的展品生动展示了中国核工业的创建和发展历程,深刻感受到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科学家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彻底奠定了核大国的基础,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在参观结束回驻地时,调研组的同志们都没有让手空着,人均入手了根据首颗核弹和首枚氢弹模型做的纪念品,黄铜色,很小巧、很精致,听说每个零部件都可以拆开,但我没有信心装回去,只能完整地放在柜子里做装饰。

221爱国主义教育仪式感拉满。这是一次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可以,我们都应该接受一次洗礼。从源头开始,不忘初心,实现担当,不仅在高原之上仰望高峰,更要在时代召唤下凝聚力量。

这次三江源之行,没有画板与画笔,但内心丰盈,思考不断,画像不再是对自然和现实的浅显再现,当与现实重合,形成对民族精神的生发和生命意志的导览,就像震后浴火重生的玉树新城呼应着落日余晖下勒巴沟的壮观,丁都普巴遗址可以领略青藏高原早期人类社会的真实图景,文化博物馆能够见证藏医药的悠久历史和博大文献,得天独厚的禀赋资源成为野生动物的美好家园,纵横交错的水系江源融入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富足的绿水青山造就了广袤壮美的巴塘草原。

这是地域文化的视觉传达,是作为同饮一江水的中国人对同一个文化源头的共同标识,当高原独特环境孕育的水,以磅礴之势奔流入海,将水的生态、水的哲学、水的智慧、水的思想、水的文化,以绿水青山的姿态展现在中华大地,将上下五千年孕育的华夏文明,以敬畏自然的生命本源流淌在天地之间,三江水不再是单纯的生命之源,而是承载起源远流长数千年的人类文明,是凝聚着巨龙气势利万物的亘古力量,是积淀于天地初成蓬勃中的万物之灵,是滋润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不朽精神。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美术部主任)

2024-08-08 刘广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986.html 1 青海,三江起源的地方 65,98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