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漂亮活泼可爱的孩子人人都喜爱,而对于特殊教育中这些智力偏低、深度自闭、有的甚至随意在他人身上大小便的残障孩子,如何才能真正发自内心地爱他们呢?这是我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5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这20余年来,从听障缺陷学生到智障学生,再到自闭学生,以及偶有肢残生,可以说各式各样残疾孩子我都有过接触。学生的悲喜人生,让我拥有了一颗柔软、慈爱的心。
现在我带的是一个有智障学生和孤独症学生的班级,最初每天走进教室,看到的都是像垃圾场一样的场景,孩子们会把书本作业撕得满地都是。班上有13个学生,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孤独症孩子,三分之二是智障孩子。其中重度智障的孩子占五分之二,轻度智障的孩子只有小部分。令人感到头疼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班上还有个重度孤独症的孩子。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上课进教室,什么是下课出教室,也不知道“老师”是何概念。每当上课铃响起时,我们满校园找他已经成了常态。最后往往会在校园的某个角落里发现他,他或趴、或躺、或跪在地上,将捡到的东西随意地塞到嘴里。请他进教室更是困难重重,哄、吼、拉……使尽浑身解数,也经常会无功而返。
……
更令人不知所措的是,由于孩子们智力有缺陷,我们无法与他们正常展开沟通,到底该怎么做?实话说,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我确实也曾经焦虑、崩溃和灰心过。
但既然从事了这份事业,面对家长和孩子对于“老师”的称呼,我深感不能辜负。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些孩子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渴望爱、渴望被重视。更具体的,我还发现孩子们对零食有着特殊的兴趣,于是我开始探索帮助孩子们成长的方法——
有一天我将20多个鸡蛋剥了皮,用干净的塑料袋装着带进学校。进教室时,我如常对孩子们说了句“同学们好!”谁料想几个平时不爱讲话的孩子齐声回了句“老师好”,且眼睛紧盯着我手上装着鸡蛋的塑料袋。于是我顺水推舟,微笑着问:“同学们想吃鸡蛋吗?”几个孩子异口同声地说“想吃。”几个不善于说话的孩子眼里也透露着渴望。于是我把鸡蛋逐个分下去,分到那个重度孤独症的孩子面前时,我轻轻地问他“想吃鸡蛋吗?”他居然开口回答说:“想!”我笑着追问:“那么以后是不是铃声响了要进教室啊?”他好像听懂了似的,使劲地点点头。我特意给了他两个鸡蛋,还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说,“老师喜欢你。”随即,我第一次在他的脸上看到了笑容。
在班上,大概还有四五个轻度智障生,他们虽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也只能简单认字,很难理解文意。基于此,我们使用以生活实用内容为主的特殊教材,其内容简单,更易于孩子们接受。我会带着他们将课文和生字反复读,并通过做游戏等方式,简化他们学习知识的难度。在带领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还会配有小红花和零食的奖励。久而久之,令人欣喜的是,这几个孩子的阅读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于暂时没有学习能力的孩子,我则主要教他们掌握基本生活常识、懂纪律。“上课进教室,下课去卫生间,放学去食堂吃饭,地上有垃圾随手捡起丢到垃圾桶……”当然,这需要我不停地为他们做示范。每当孩子们有了进步,除了要给他们小红花、食物奖励外,还会鼓励其他同学给他们来点掌声或竖个大拇指。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诸如此类的小“手段”加上自己的耐心、信心、恒心和爱心,慢慢地我打开了部分孩子的心,教室里也变得越来越有生机。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爱心人士每年也都会主动为我们捐款、捐物、捐爱心。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如今,教室变洁净了,不仅经常能听到读书声,课堂纪律也比以前好了很多,孩子们也变得更有意识地参与劳动了,我们也在他们脸上看到了更多的笑脸。
所以,究竟什么是好的教育?在我看来,“爱”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因为教育不只是教导学生外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挖掘他们独有的内在潜能。尽管孩子们可能并不是最完美的,但只要倾注爱心、耐心,长期去关怀、去陪伴、去肯定、去发现,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每天都会有所改变,孩子们的未来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