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老龄化日益迫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听力障碍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重要健康问题。由于导致听力障碍的因素影响着从孕前、孕期、产前到出生后的新生儿期到老龄期的全生命周期各个关键阶段,因此建议在全国实施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听力保健,以降低我国听力障碍的发生率,保障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建议:一、对孕前、孕早期人群,要关口前移。将预防关口前移至孕期,通过对孕前、孕早期常见耳聋基因筛查,结合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和诊断等成熟的新技术新手段,帮助育龄夫妇科学孕育听力健康孩子。目前以河北省孕妇耳聋基因免费筛查民生项目为代表的全省联动听力保健新模式,做到应查尽查,靶向干预,成效显著。建议听力保健关口前移,复制成熟示范模式,“弯道超车”防控听觉出生缺陷。
二、对新生儿人群,提升“双筛”覆盖率。新生儿出生时是否拥有正常的听力,是言语发育的关键。2007年,我们首次在国际上提出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的“双筛”新理念新模式,大大提高了针对遗传性聋、药物性聋的防控能力,有效降低了耳聋的发生风险。目前,面对“双筛”模式推广普及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大政府的主导和投入,提高“双筛”的整体覆盖率。
三、对儿童、成年、老年人群,要加强听力保健。儿童听力损失早发现、及时治疗,将避免儿童从有声世界跌入无声世界,避免听力残疾人群的增加。于成年人群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健的体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高质量的睡眠可有效避免突发性聋、噪声性聋、特发性耳鸣等疾病的发生。针对老年人群,虽然衰老不可避免,但听力损失可以延缓。及时发现和管理听力损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听力损失对日常功能的损害。建议提高听力保健意识,加强爱耳护耳预防措施的推广与使用。
四、对噪声暴露人群,加强听力监测。噪声性聋是环境因素所致听力障碍的最常见病因,职业噪声引起的听力障碍是世界各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噪声引起的听力障碍、耳鸣、听觉敏感、言语识别下降等听觉健康问题以及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心血管健康等非听觉系统问题,严重影响职业人群的工作能力。建议对噪声暴露人群进行全天候听力动态监测、形成国家级监测大数据平台、构建预测模型和系统高效的救治体系,以显著降低我国听力残疾的发生率,保障我国人民的健康质量,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