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教育

多维度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

张政文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9月03日   第 10 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思政课建设工作专题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宏观上怎么把握、中观上怎么谋划、微观上怎么实施提供了根本遵循,值得深入学习和思考。

新时代思政教育,宏观上怎么把握?

应从战略自觉和战略自信两方面,深刻认识办好思政课不仅是一项教学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思政课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增强办好思政课的战略自觉。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不断增强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的战略自信。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这是对思政课建设重要作用的最新表述。应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两个“大局”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此句论述——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看,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这就要求新时代思政课必须引领学生树立世界眼光、把握国际大势。引领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看,目前我们国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而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这要求我们开展思政课建设,必须站在党和国家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高度去着手。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发展环境上,当前思政课建设的内环境和外环境、软环境和硬环境实现全局性、根本性优化;教学生态上,思政课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建设生态已实现全局性、根本性优化;教材体系上,面向不同对象、辐射各个学段、涵盖多种载体,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相统一的教材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教学体系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的教学体系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教师体系上,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体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

新时代思政教育,中观上怎么谋划?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关键问题上亮底牌、点要害、提要求、作部署,实现了思政课建设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和突破。应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构建新时代思政课体系四梁八柱的强大思想武器。

如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思政课必须办好,特别是把教材编好、建设好队伍,把课讲好。从教材、教学、教师三方面明确思政课的建设重点。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政课建设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由此开始了课程思政的跨越式发展;2019年3月18日召开了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要求,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八个统一”的要求;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首次提出“大思政课”的重要论断。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思政课建设发表重要讲话。

新时代思政教育,微观上怎么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从内容支撑、发展方式、教师队伍等方面明确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其中有三点值得特别关注: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用学术讲政治作为思政课的核心竞争力。思政课不是普通的课程,是党的理论武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讲道理,要求“内容为王”。目前国内思政课更多注重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和应用,寄希望于利用新媒体或“讲段子”等手段迎合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研究不够,对“用学术讲政治”的实践不够,这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通病。必须加强教学内容的研究,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深化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实现用学术讲政治。做到这一点必须探索“科教深度融合”的思政课模式。“科”代表的是用学术的内容、学术的框架、学术的思维来支撑思政课教学;“教”代表的是以高超的讲课艺术吸引、亲近、教育学生。“融合”是理念与途径,“深度”体现的是课程、教材、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全方面、全领域、全层次的融合。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教育教学创新作为办好思政课的重要着力点。思政课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既有统一要求,更需要守正创新。一方面,加强课程体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引领,遵循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打造思政金课。另一方面,加强教学体系创新。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虚拟实践教学法等,讲方法、讲艺术、讲策略,让“有意义”的事情更加“有意思”,以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社会大课堂作为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亲和力的重要拓展。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一是“拓展”,就是让课堂走出教室,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思政课不局限在教室内,校园内外处处都成为生动的课堂。二是“体验”,就是让理论走出教材,让理论变得鲜活生动,让学生可感、可见,可以触摸得到。三是“融合”。推动思政课与日常思政工作形成良性互动。发挥好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日常管理的育人功能,巩固和强化课堂教育成果,以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学生的认知认同。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校长)

2024-09-03 张政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7178.html 1 多维度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 67,17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