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书

面向当代与未来的深远回眸

——读夏海《国学流变》

傅子墨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9月04日   第 12 版)

捧读夏海先生新著《国学流变》上下两卷,犹如畅游于宽广无垠、波光粼粼的中华传统文化大海,何其快哉!作者从古代学术思想的长河中,探寻着国学发生发展的内生动力;从古代浩瀚的典籍文献中,揭示着国学流变的深层逻辑;从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中,挖掘着充溢时空穿透力的国学结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的天空群星闪耀,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先后登场,各种思想观点精彩纷呈,为传统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先秦诸子之后,学术思想不断推陈出新。先是汉朝经学,重视注释儒家经典,对先秦儒学进行了创新发展。次是魏晋玄学,崇尚老子、庄子,清谈玄理,“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释私论》)再是隋唐佛学,吸取融合古印度传来的佛教。继之是宋朝理学,汲纳佛、道精义,注重阐述儒家经典的义理,对先秦儒学进行了又一次创新发展。随后是明朝心学,属于理学范畴,却不同于程朱理学。传统社会末期,则是发展出清朝朴学,致力复归于汉学注释经典的传统。

《国学流变》一书渐次铺展古代学术思想的历史长卷,作者举重若轻,先叙时代背景,再绘社会思潮,重抹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三者之间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就像广阔的森林草原和逶迤起伏的山岭,而思想家犹如层林尽染中的花朵,巍峨群山中的高峰,鲜明标注了不同时代的思想成就,尽情展示出传统文化波澜壮阔和绵延不绝的辉煌。

学术思想的核心是观念。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观念更是每位思想家的标识和内核。《国学流变》重点介绍了传统社会21位思想家,作者精心提炼了每位思想家的核心观念。

以先秦三位思想家为例,作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内核,实质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的观念集聚着宏大的正能量,包含着人间的优秀品德,“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践行仁的观念是一项崇高的人生使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道是老子思想的内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对于社会政治而言,道的境界是无为而治,“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对于人生而言,道的追求是保持婴儿般纯真,“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人的生理年龄是逐渐长大的,不可能停留在婴儿时期,而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一生都可以保持着婴儿般的纯真,“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法是韩非思想的内核,也是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韩非子·心度》)法治包括赏与罚两项内容,“故善为主者,明赏设利以劝之,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严刑重罚以禁之,使民以罪诛而不以爱惠免。是以无功者不望,而有罪者不幸矣”。(《韩非子·奸劫弑臣》)先哲们立足各自时代,既继承前贤又不断创新,进而升华自己的思想内核,打造自己的思想标识,用智慧之光照亮世道人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任何民族和国家的学术思想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会遇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国学流变》面向当代和未来,全面回顾佛教文明传入中国的过程,充分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总体而言,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开放包容,胸怀博大,认识理解和接纳融合佛教文化。许多思想家和高僧大德结合中国实际,对佛教教义进行辨析选择,开宗立派。外来文化不仅没有消解中国文化,反而被中国文化所融合。作者认为:“开放包容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原生密码,只有开放包容,中华文明才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择细流,奔涌向前。”

1840年之后,中国开始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转型。一方面中华文明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难得机遇。作者乐观而自信地指出:“中华文明曾经从容应对了佛教文明的挑战,必将坚韧不拔地应对西方文明的挑战。只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学习吸收消化融合西方文明的合理因素不停步,开放包容、创新发展,中华文明就一定能够走向世界,再创辉煌。”

2024-09-04 傅子墨 ——读夏海《国学流变》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7243.html 1 面向当代与未来的深远回眸 67,24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