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住北京的北部,常去游玩的地方就是八达岭和十三陵。十三陵长陵的西侧有条盘山公路,叫昌赤路。昌赤路正对着长陵的那个路口,有个指示牌,写着:到永宁。永宁,多好的名字。应该是个镇吧?每当路过时,我便这么想,什么时候能去一趟呢?
今年初秋的一个周末,终于有了个机缘,我来到延庆区永宁镇。
这是一个千年古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奇故事,在发展文旅的当下,又成了北京城里人在短假和周末体验民俗文化、选购品尝美食的火热“打卡地”。
从延庆区中心出发,向东北约30分钟车程,就到了永宁古城,这里距北京德胜门也不过90公里。永宁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作为一座城池,始建于唐贞观十八年(644年),监修者为大名鼎鼎的尉迟敬德大将军。初建时,因城南有条寒江,被称作寒江城。辽金时期,城池毁于战火,及至重新修建,已经到了明代。
话说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朱棣巡视北边来到此地,驻跸于永宁北的团山之上,他环顾四周,见“厥土旷沃,群山环峙”,倍加叹赏。作为战略军事家,他又敏锐地认识到此地拱卫京师的军事屏障作用,遂下诏,重置隆庆州(后改为延庆)并分置永宁县。“永宁”的名字取自《书经》“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永宁”,指的是国家安宁长久。明清两代,永宁的地位一直很重,被纳入北方长城防御体系,是县治所在地。
旧时的永宁城是座标准的城池,东南西北各开一座城门。城中最重要的建筑是一座玉皇阁,建在南北中轴线与东西中轴线交会处,是古城的制高点。阁上置钟鼓,一为城中日常报时所用;二是具有登高监控的军事作用。或毁于战火,或毁于时间的磨折,今天旧的永宁古城已经很难寻觅了,四个城门也仅保存了遗址位置。只有一座高高的玉皇阁,古色古香,巍然矗立在古城的中心,飞檐斗拱,画栋雕梁,气象雄伟。但是当走进这座玉皇阁,仔细阅读其介绍文字的时候,发现它也并不是历史原物,而是当地政府在2002年重建起来的“新的古建筑”。这既令人感叹又让人惊喜。感叹的是,虽然纸上记载的古城历史文化丰富,但留下来的成规模的实物并不是很多;惊喜的是,尽管留存的实物不是很多,但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息依然是浓郁的。比如面前的玉皇阁,是按照原物样子,在原来的位置,使用传统建筑材料,以传统工艺修重建起来的。用这个办法,让古城的标志获得重生,让古城的故事讲述下去,不失为一个好的文化传承案例。
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共存的,是古城浓郁的生活气息。从玉皇阁向北,是新建的拱宸街,永宁古城最重要的民俗文化街和商业街。周末的拱宸街上,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很多来自北京的年轻人穿搭随意,松弛感很强,在这里,主打一个体验民俗文化。
永宁的民俗文化特点,我认为是“多元会聚”,特色明显。沿着拱宸街,边走边看,你会有一种赶大集的感觉——不是赶某一个区域的大集,而像是同时在赶北京、河北、内蒙古乃至东北的大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因为街上的手工艺品、食品、蔬菜、水果、山货……种类实在太多太“杂”,多到让你觉得它们不可能来自一个地区,而必须来自“多元”。比如,竟然有卖新鲜榛子的,带绿皮的大榛子,我只在东北才看见过。还有一种羊奶果,印象中,在去往坝上草原的路边卖得较多。
“多元会聚”中,永宁民俗文化自有其突出的亮点。以“美食”为例,最大的亮点在于豆腐和火勺。
永宁豆腐名气大。明清之时,民间就流传着“南京到北京,要吃豆腐到永宁”的说法。豆腐好,是因为这里水好、豆子好。永宁豆腐,据说以酸浆来点,所以软糯香中透着点酸,风味独特。如今的拱宸街上,最多的还是豆腐。豆腐、豆皮、油豆腐、豆腐丝,一个豆腐丝也能分出六七种口味来,常味的、咸的、辣的、麻辣的、孜然的、香薰的……令人目不暇接。
再就是火勺。永宁火勺是永宁的文化遗产,永宁火勺的制作手艺是永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永宁,做火勺叫“打火勺”,从揪剂子、揉面团、擀成型到入烤炉,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富有观赏性。而出炉的火勺,色泽微黄,外酥里嫩,散发着一股面香和馅儿香,能趁热吃一口,真是享受。
现在,中秋节将至,永宁古城的家做老式大月饼也陆续摆出来了,大若圆盘、重以斤论,月饼店老板的底气足,说话声大:“这样才叫大团圆!”
玉皇阁下,还有蹦爆米花的、晒薯干杏干桃干的、编艾草枕的、炸麻花的、炒酸奶的、压果丹皮的、卖水饺的……走着看着,就有一种恍若穿越的感觉,穿越历史未来、穿越城市乡村、穿越少年中年老年,元气充足的人间烟火气,唤醒了深藏着的记忆。
千年古城,落俗而欢。永宁,我还会再来。